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中心动态>>正文

创造生机的路易·艾黎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3/05

编者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路易·艾黎研究室主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原常务副主席、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特邀顾问吕宛如同志于2024年3月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吕宛如同志是国内外研究和传播路易·艾黎精神及工合发展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贡献者,并对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的工作给予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今天,我们编发吕宛如同志在2015年12月发表在《甘肃日报》的文章《创造生机的路易·艾黎》,以表达对她的怀念和追思。

创造生机的路易·艾黎

2015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不怀念那些为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做出牺牲或贡献的所有国际友人。其中,最不寻常的一位就是被尊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老战友、老同志”的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

艾黎出生在新西兰南岛的斯普林菲尔德,却安息在中国大西北的山丹县四壩滩。他是个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学生,却创作出60多部涉及古今中外题材的散文、游记和诗歌的著作,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小百科全书”。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军功章,后在新西兰当过6年的牧羊场主,却在1927年到上海后当了公共租界的消防员和工厂督察,从此和中国的工人、农民结下不朽之缘,把中国的贫苦百姓视为姊妹兄弟。此后,他成了上海中外进步人士圈里的一员,并把自家当作上海地下党人的掩蔽所,在楼顶房内安装地下党联系延安的秘密电台。

在上海的10年,使艾黎认识到当时中国政治局势的复杂,人民生计的困难和日本入侵中国的威胁。中国正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之中。

1937年的卢沟桥“七七事变”震惊了全中国以至全世界。紧接着的“八一三”淞沪大战中,日军狂轰滥炸摧毁了上海全市的工业生产设备,造成大批产业工人和居民西逃成为难民。就是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刻,艾黎和埃德加·斯诺及海伦·斯诺一起谈到是否可以通过组织工业合作社来解决难民生计问题。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上海各界知名人士的支持。“工合”运动就这样开始起步了。从此,艾黎抛弃了在上海的所有工作和家产,全身心地投入以“生产自救,支援抗战”为目标的“工合”运动,他四处游走,日夜奔忙,成了国内外公认的“工合”导师。

为培养“工合”所需的组织和技术人才,艾黎在陕西双石铺开办了一所技术学校。1942年后,随着“工合”的衰落和时局的动荡,艾黎决定把学校西迁至位于河西走廊的山丹县。从此,山丹培黎学校成为“工合”复兴和新中国到来前培训“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实用人才的基地,吸引了20多位外国老师自愿前来任教。

艾黎从1927年来到中国,直至1987年在京去世,60年里一直工作生活在中国,是少见的现代“中国通”。他既不谋求高官厚禄,也无意去做顶天立地、名传千古的大业。他只想为处于不幸中的善良百姓创造生活的新机,而且不达目的决不放弃。他曾对埃德加·斯诺说过:“在一无生产,二无生计的地方进行开发,在混沌中创造生机,这是我们时代最伟大、最称心如意的事业”。就是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他在中国遭受日本疯狂侵略的生死关头,以“努力干、一起干”为口号推广“工合”,把成千上万的难民和失业者吸引到各地的工业、手工业合作社搞生产,把因天灾人祸失去亲人的儿童送进山丹培黎学校受教育,这都是艾黎“在混沌中创造生机”的思想和意愿的成果。

1979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后,艾黎渴望重新恢复“工合”和培黎学校,让二者继续为未来中国经济和教育发展做贡献。他预见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将面临众多新问题,新挑战。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深切关注中国内地的生态平衡、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问题,以及当时社会上兴起的“下海风”、“出国风”、“一切向钱看风”等现象,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艾黎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留给我们的“工合”和培黎学校两大利民事业有待于我们一代代新人去发扬光大。他的思想和60多本著作有待于我们去细心研读。兰州城市学院带头发起成立“路易·艾黎研究中心”是意义深远的一大喜事。它将有助于聚结起中、新两国的研究工作者、艾黎的亲友及代代学子从不同角度深入认识和研究他各时期的思想、活动,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他在中新关系和民间交流中的作用,从而使我们自己也提升为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