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照片故事>>正文

艾黎旧居:小楼·窑洞·小院·阁楼

作者:刘国忠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9/15

 

在华60年的时间里,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曾在许多地方工作和生活, 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朋友。艾黎在华期间的住所大都已被确定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在纪念艾黎诞辰125周年、逝世35周年之际, 通过对艾黎一些旧居的梳理,从艾黎住所的视角了解和学习艾黎,感悟艾黎精神。 从1927年4月抵达上海,至1987年12月在北京去世,在华60年的时间里,除了住集 体宿舍以及在旅行考察途中住招待所、宾馆等外,艾黎相对固定的住所有上海、北京的小楼、陕西的窑洞;有甘肃山丹擂台上的土平房,福建客家的阁楼等,从艾黎的住所可以看出,在 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的60年里,艾黎始终融入普通百姓生活,入乡随俗。艾黎说中国给了他生活的目的,给了一项他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在中国笔会中心举行的庆祝他86寿辰的 诗歌朗诵茶话会上,他发自肺腑地说:“中国赠予我的礼物之一,是使一个人的生命对人民有点意义,而不是去追逐名利地位这类无价值的东西。延安、洪湖和其他地方的老革命家的 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幸运的是,我在中国有许多年都是生活在山川田野间,同成千成万农村里的人有密切的接触。这给予了我经久不衰的鼓舞力量。”

                                              上海长宁区:愚园路的小洋楼(1932-1937)

位于上海市愚园路1315弄4号的小洋楼,是艾黎1932至1937年在上海担任工部局工业科督察长期间的住所。这幢小洋楼建于1920年,是一幢三层的西式建筑,坐北朝南,房 屋开间较大,前面有宽敞的露天水泥台阶可直接上到二楼。建筑室内装饰精致,卫生设备一应俱全,硬木打蜡地板,花式钢窗,室内天花板四周装饰有石膏线脚,外墙采用水泥方砖建 筑,显得简洁明快。楼房的底层前半部分为会客室和餐厅,后半部分是厨房等辅助用房,有一间小工房,内置一台车床和一些工具。底楼沿弄堂还有车库,房前有小花园。担任工部局 工业科督察长后,艾黎和朋友甘沛霖租了这幢小洋楼居住,过上了与他身份‘相匹配’的生活。

                                                愚园路 艾黎旧居 (照片来源:《路易·艾黎》)

这幢小洋楼,是艾黎更加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方,是他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 系并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革命的地方,是共产党员的避难所和秘密联系点。这里不仅架设了秘密电台,保持了与国内一些地方长征红军的联系;而且还是艾黎撰稿介绍中国革命、支持 中国抗战的重要阵地,是他温馨的家,养子健康成长的摇篮。1988年4月,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三S研究会上海分会将这幢小洋楼确立 为重要的纪念艾黎支持中国革命的纪念地。1989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了路易·艾黎故居勒石仪式;1992年6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艾黎在愚园路的旧居为市级纪念地。 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人们学习了解艾黎在上海期间工作和生活、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场所。

                                               陕西凤县:双石铺的艾黎窑洞 (1941-1944)

1940年初,艾黎的老朋友刘鼎同志受延安方面委派在黎雪的陪同下到宝鸡一带视察‘工合’的工作。刘鼎认为一旦日寇西进宝鸡,双石铺就会成为八路军部队理想的活动中心。于 是工合决定在双石铺建立一所技术训练学校。艾黎考虑到自己会经常路过双石铺,而且预计将来可能要在双石铺住较长的时间,加上在其它地方并没有“家”,他就把自己仅存的几 百美元积蓄寄给了双石铺“工合”,要他们给自己盖一间带壁炉的单间宿舍,这样他就可以拥有一个有暖炉的家了。1941年,当艾黎到达双石铺的时候,发现他所期待的房子并没有 建成。后来,原本给艾黎建的房子变成了培黎学校的学生宿舍,柏家坪后面山根土崖下的窑洞则成了艾黎的住所。该窑洞由拱形梁架支撑,打得很深,冬暖夏凉。地是用灰砖铺起来的, 四壁和窑顶刷白一新。朝阳的山坡上,整天有阳光透过靠门一边的绵纸窗户照进来。1942年, 何克担任培黎学校校长后,也住进了这孔窑洞,这样窑洞便成了学校的活动中心。艾黎窑洞 在当时之所以有名,何克推测,始作俑者可能是美国人格兰姆·贝克(Graham Peck)。贝克 是画家、作家,住在窑洞里时,在窑洞空空的书架上摆着一排他自己创作的木雕版画,并给 这些笔调细腻、生动活泼的画作配上了一语双关、蕴意深刻的题名,如《从陷入绝境到“工合运动”》《要出路,找艾黎》等。总之, “艾黎窑洞”非常有名,曾吸引有许多方面的人 士慕名前来参观考察。

                                                          修复后的艾黎窑洞 (2016年摄)

窑洞不仅是艾黎与何克的 “家”,还是他们思考和处理工合工作、培养工合人才的地方, 是在培黎学校就读的孩子们的乐园,是当地百姓、难民和培黎师生就医的诊所,是今天见证双石铺工合和培黎学校发展的历史文化遗存。2018年7月,这里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人们今天学习艾黎、何克精神,了解双石铺工合和培黎学校发 展历史的重要基地。

                                                     甘肃山丹:擂台小院 (1945-1953)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时,参观了校园内的艾黎故居,他说:“有这样一个小房子真好”。这个小房子---艾黎故居,是1987年培黎学校重建 不久,原石油部青海石油管理局、山丹培黎学校老校友积极募集资金,按照上世纪40年代艾黎在山丹工作生活期间居住的擂台的模型,在重建的山丹培黎学校校园东西中轴线东端建设的,重建的擂台于1989年落成。重建前,时任山丹培黎学校校长、原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学生倪才旺带着模型去请艾黎过目时,艾黎认为模型很像40年代他居住时擂台的样子,并且提出建议,把擂台的台基做成空的,当贮藏库用,冬天可以为学校师生储存蔬菜。

原擂台位于城隍庙的东侧(现在的隍庙街东北角),“擂台”曾名“雷台”,是明宣德元年(1426年)在所建雷坛内开始建造的,台上面建有雷神庙,是当地人们用来祈神祭祀求雨 用的,后来,在附近设操场,又称马号,用来训练兵马。而“雷台”用来打擂比武,故称“擂台”。1943年,艾黎在随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前往玉门往返途中,曾在山丹留宿,山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双石铺培黎学校因为形势发展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校址时,艾黎和何克选择了山丹。1944年10月,艾黎先期到山丹,花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察看了当地 政府建议学校租用做教室和车间的一些废弃的庙宇、寺院后,把校址选在了城隍庙旁的发塔寺。11月开始,何克组织双石铺的学生开始西迁山丹的工作,第一批33名学生在兰州集中后,在艾黎的带领下于12月25日抵达山丹,第二天他们即投入建校工作。1945年3月初,最后一批学生在何克带领下到达山丹,迁校工作胜利完成。

开始建校,一切因陋就简,房舍建筑都按照当地的普通样式。山丹是一个地震区,盖简 易房,地震后很容易重建起来。总之,学校按照节俭的原则办每一件事。整个教育训练中心只设一个,不脱离西北农村的环境和条件,以便培养学生所应具有的特性,能够立足于家乡, 为农村创造社会财富,不是只想着朝西北以外走。因为学校是半工半读性质的,学校的建设就像村庄那样,周围没有围墙,便于农民来参观。1945年,何克去世后,艾黎决定留在山丹,继续探索他和何克确定的培养农村工业化人才的工作。在搬进学校接替何克遗留下来的工作时,艾黎在学校旁边先前摔跤比武的擂台 上盖了一间小屋,在较低的坡上平出了一块地,以后几年,按照艾黎自己的设计搞建设,终于有了自己如意的房子。这个住所建在擂台的下半部,距地表约5米,用十多级石阶铺成 楼梯状的路可达小院。这所小院颇具中亚民居风格,由六间房子组成。其中三间东厢房为厨 房和厨师居住,西厢房三间中最南边的向阳房间艾黎居住,何克与艾黎的养子老三、老四以及当时在校年龄最小的曹百成、张维善一起住在北边一间。院子中间的一间向西凹进半间, 屋内有炕,如果那个学生身体不好,需要特殊照顾时,就搬来暂住。院子两端有泥墙,泥墙上各开一个门,学生可以自由出入。院子房顶上用一个人字形的大棚盖成了一个凉棚,院子 里摆放着一个四方桌,有几个没有靠背的木头凳子,这里便是艾黎经常办公、开会的场所,是住在这里的孩子们除冬天外吃饭、学习的地方。在这里,艾黎的日常生活十分节俭,衣食 住行完全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一样。原培黎学校的学生马志田说,担任学校总会计后,因工作需要他常去擂台,看见艾黎吃饭,主食一般是大饼,副食则是土豆、萝卜、菠菜等当地极 为普通的蔬菜。艾黎在这里居住直到1953年前往北京定居。1954年2月11日,山丹县城 以东发生7.3级地震,擂台被毁。

                                         山丹的发塔寺(1940年代,照片来源于《培黎学校七十周年纪念册》)

                                    艾黎与孩子们在擂台(1940年代,照片来源于《培黎学校七十周年纪念册》)

 

                                                          按原型重建的擂台(2021年摄)

                                                      北京市东城区:台基厂大街1号艾黎旧居1958-1987

北京的路易·艾黎旧居位于台基厂大街1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院内。旧居所在的这幢楼初建于1902年,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意大利驻华使馆的一部分,解放后相继成为中 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所在地。从50年代末至1987年,先 后有来自世界四大洲的7位国际友人及其家属在该楼长期居住。鉴于这座楼的特殊意义,中 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1998年决定把它命名成“友谊馆”,一方面以缅怀这些为中国人民的事 业呕心沥血的国际友人,另一方面也为开展国际交流提供一个活动场所。从1958年起,艾 黎就住进了这幢楼的二楼。1970年,住在该楼一层的美国进步女记者和作家、中国人民的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去世后,艾黎搬到了该楼一层的左侧居住,直到他1987年12月去世。

在近30年的时间里,艾黎在这里写作,接待来访的客人,宣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介绍中国人民的建设成就,促进国际理解与友谊。这里也是艾黎与老友相聚,与家人相聚,享受挚友情谊、天伦之乐的地方。艾黎说他很喜欢外出旅行,但一想到自己在北京有一个基地, 在对外友协漂亮的、不受尘嚣侵扰的院子里有一个舒适的家,他总感到十分欣慰。艾黎曾说:“在这里我生活的很愉快。我是一个新西兰人,但我也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定居北京 后,艾黎坚持旅行和写作,一方面是为增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另一方面则是把他 所见到的问题写成意见和建议书,供有关部门改进工作时参考。艾黎的生活非常简朴,饮食简单单调,多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老朋友相聚时,才请厨师加上几个菜。艾黎 的衣着也很不讲究,夏天总是穿白衬衫和蓝短裤,冬天总是穿马海德的夫人苏菲给他织的红毛衣。一台电子管老式彩色电视机他一直看到坏了没法修;日本友人送他的不足100升的小 冰箱,他也用了很多年。对外友协想乘他去北戴河或海南休假时把房屋装修粉刷一下,他却几次都不让做,还说这样已经很好了。晚年,艾黎将自己收藏的近4000件文物捐赠给山 丹建立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倡议建立了培黎图书馆,倡导并推动恢复了工业合作协会和 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工作,重建了山丹培黎学校。艾黎基本上没有积蓄,虽然每月的工资在扣除生活费之后所剩无几,但他还是把剩下的钱装在随身的钱包里,不是用来给山丹培黎图书 馆买书,就是资助山丹培黎学校的建设。艾黎的环保意识特别强烈,80多岁高龄的时候还 亲手在屋前种植了一颗核桃树。艾黎说,在这里,他从未感到孤独,总是感到自己从来没有 足够的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干完。

                                         艾黎在北京的住所(1958年-1987年)(照片来源:《路易·艾黎》)

                                                    艾黎在书房工作 (照片来源:《路易·艾黎》)

在华期间,除了以上相对较长时间的住所外,艾黎曾在许多其它地方短暂居住,有些 地方的住所至今仍然保留。如1939年夏,担任工合东南区办事处主任的艾黎建立了工合东 南区长汀事务所,积极推动长汀地区的合作社生产,支援抗战。当时,长汀是中国后方生产基地之一,长汀生产的斗笠与江西瑞金生产的麻鞋、陕西宝鸡生产的军毯,一起被誉为抗日 将士的“三宝”。在长汀,艾黎曾一路跋涉到古城镇丁黄村的丁屋岭指导并推动当地人建立斗笠、造纸、打铁等生产合作社。丁屋岭是一个千年客家古山寨,离县城约25公里,至今 保存完好。在丁屋岭期间,艾黎就住在望福楼,从这里他可以看到合作社的生产。

 

                                      丁屋岭寨门(左)从望福楼(艾黎的住所)俯瞰合作社的生产(右)

今天,在长汀县城店头街还有一座工合小楼,也曾是艾黎休息住宿的地方。店头街街面 宽不过4米,全长453米,由两列整齐相对的木结构建筑组成。每户门面不宽,但都有一定的深度,基本结构是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前店后作坊。街上保留了木工、雕刻、刻印、打 铁、竹器、乐器、裱画、纸扎、纸伞、裁缝、染织、绣品、豆腐、酿酒、屠宰、理发等百十种传统手工业,其中不乏百年老店。中央苏区时期,店头街是红军重要的红色市场,为苏区 军民提供了许多急需的物资,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长汀给艾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长汀是中国最美丽的两个小城之一。

                                            艾黎侄子莫里斯教授参观位于店头街的工合小楼(2016年)

1931年夏,湖北洪湖苏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1932年元月,艾黎放弃休假前往湖北武汉,为重建被洪水冲毁的长江大堤发放国际救灾物资。他曾设法将一批粮食运抵洪湖灾区, 期间他在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交通部属特别支队的二层小楼上住了7天。这幢砖木结构的 小楼建于清末,面积152平方米,面阔一间,进深二层。如今这幢位于湖北洪湖新堤街220号的两层小木楼已成为路易·艾黎纪念馆,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旧居修复保留了艾黎在 洪湖居住时的原貌,纪念馆占地面积240平方米,馆内陈列和展出了艾黎在洪湖工作和生活 的珍贵历史资料,再现了艾黎所提《洪湖精神》诗篇诞生的过程。艾黎的养子---洪湖出生 的黎雪,就是在艾黎参加完湖北赈灾,返回上海途中在参观位于武昌旧府台衙门孤儿院时领养的。

                                                         艾黎旧居(照片来源于网络)

在华工作和生活的60年时间里,艾黎曾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在许多地方居住、停留,但无论在哪里,他对住所的选择都是因工作需要而定,融入当地百姓之中;他的住所,是朋 友的栖身之所,更是孩子们的乐园。从艾黎的住所可以看出,艾黎是一个脚踏实地、意志坚定的人,是一个生活简朴、不爱张扬的人,是一个融入百姓、充满爱心的人,是中国人民的 真诚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为中国人民和 新西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今天,许多艾黎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与艾黎在新西兰的 故乡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如甘肃与克莱斯特彻奇市、山丹县与塞尔文区、洪湖市与胡努鲁伊区等,这些友好城市的建设在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今天,我们纪念艾黎,就要学习艾黎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学习他不怕任何艰苦的生 活条件,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他勤俭节约,处处关心人民,无私无畏,忘我工作的精神。学习艾黎,就要弘扬艾黎精神,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2022年8月于甘肃山丹)

参考文献

【1】钟碧惠,共写人间的庄严高华—记中国笔会中心庆祝路易·艾黎八十六寿辰诗歌朗诵会。

【2】乔治·何克等 英.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M].北京出版社, 2016。

【3】 格兰姆·贝克GRAHAM PECK.战时中国[M].天地出版社, 2020.(战时中国)ADDIN。

【4】 路易·艾黎,《探索创造性教育纪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第17、24页。

【5】 路易·艾黎,《探索创造性教育纪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第26页。

【6】兰州城市学院路易·艾黎研究中心.艾黎自传[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7.第190页。

【7】 聂广涛,培黎学校是我家,《鲜花献给您》,聂广淳等著,中国和平出版社,2007年9月,第40-41页。

【8】俞士莲,友谊馆落成,《友声》2000年。

【9】兰州城市学院路易·艾黎研究中心.艾黎自传[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7.第274页。

【10】王炳南,革命的好战士,建设的好参谋,原载《人民日报》1982年12月2日第6版。

【11】张德禄等主编,聂广沛,艾黎永远活着,《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409-412页。

【12】兰州城市学院路易·艾黎研究中心.艾黎自传[M].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7.第278页。

【13】申文荆 李立洪,“洪湖候鸟”路易·艾黎,中国档案报,2017-8-14;章文、党文婷、费建 异,路易·艾黎与洪湖精神,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9

(作者刘国忠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常委、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高级讲师)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