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艾黎藏书>>相关著作>>正文

《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工合运动

作者:路易·艾黎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09

2020年5月,美国著名作家格兰姆·贝克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1940-1946》由天地出版社再版发行,上、下两册近800页的鸿篇大制,一度被列为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参考书。

格兰姆·贝克,毕业于耶鲁大学,1935年,格兰姆·贝克次来到中国,就被中国深深吸引了,随即将两周旅行计划延长至两年,回到美国后撰写并出版了《穿越中国长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美国战争情报局工作的格兰姆·贝克,再次来到中国。

从1940年到1946年以美国作家的身份再次来到中国,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艾黎长住工合所在地陕西宝鸡,随后转至河南洛阳等城市,最后停留在北平,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战时城市,上至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回国后,就写下了著名的《战时中国》

该书于1950年出版。作品以文字与手绘结合的方式,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展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表现中华民族在国难当头之际所展现出来的奋勇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工合中条山战役”,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工合的进步与面临的困境,生动展示了工合运动为国计民生和支援抗战所作出的独特贡献。作者对工合兴起、发展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观察和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工合运动是“作为抗战爱国运动而兴起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作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起筑起经济抗战的历史使命,不仅建立起遍布全国的战时工业生产网络,而且构筑起战后抵御欧美工业品倾销的坚固防线,为保护民族经济建立了不朽功勋。工合积极投身到汹涌澎湃的抗战之中,工合组织通过自身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广大农民与失业工人团结起来,进行生产自救,支援前线。1938年,中国第一个工业合作社在宝鸡成立,到1939年,宝鸡一带已有70多个工合组织,工人有5000多名,生产门类从、涵盖纺织、皮革、铁器、木器、肥皂等诸多军需民用领域,为支援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民抗战唤起了中华民族空前的爱国热情,无数普通的民众前赴后继,慷慨无私,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工合运动的大众性特征,是其在抗战时期蓬勃兴起的根本动力。作者指出:“贫困使得上述国民特征难以成长;若是经济上的安全感有所巩固,则可以较顺利地发展。就这点意义说,“工合”也可以发挥引路的作用。每个“工合”社员不仅可以通过这个合作的、民主的组织改善自身生活,会感到自己是为国家的未来而工作。”抗战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广大贫苦农民具有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书中手绘图

2.工合触及的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作为西方观察家,格兰姆在考察工合运动时,就敏锐的注意到工合触及到了“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的贫困。”工合使当时贫困如洗的广大农民具有了工人和雇主双重身份,他们可以自行安排任务和工时。农村中可以组成半日制和季节性的合作社,利用冬季农闲和其他农闲空隙来增收。”基层工合的成员,有权入股,有表决权和工资利润分配权,合作社的大事都由评议会研究制定,这种新型的合作形式,大大增强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

同时,他还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工合运动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农村发展小手工业的重要意义。指出:“只要中国人的购买力还不足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工业品,就无法像西方那样在中国展开一场产业革命。‘工合’道路的合理性就在这里。随着小企业工人开展集体所有和利润分享,他们的购买力会提高,企业也会壮大。”1941年,当作者去宝鸡时,“全国有2000多个‘工合’组织,其中有的规模很大,一派蓬勃气象。”

3.“‘工合’最有益处的地方是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工合对中国民主化进程及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格兰姆指出:“中国要走民主道路,这是政府和民众所宣示的共同意愿。‘工合’的道路恰好是民主预备的最好办法。只有在社员们具有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感时,‘工合’才能成功,民主才能成功。”工合虽然为战时中国解决军需民用、支援抗战作出巨大贡献,但依然遭到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阻挠、打压乃至迫害,直至后来路易·艾黎被解除了行政院工合技术顾问的职务。其根本原因在于工合的发展触动了腐朽势力的利益。作者深入分析了这一根本原因:“国民党之所以心怀恐惧,疑虑重重,真正原因在于‘工合’采取和制定了在美国本会赢得称赞的进步手段与目标,诸如改善劳动卫生条件、加强教育、增进社会服务等。还由于‘工合’号召工人自己团结起来,组成民主合作,以争取个人福利……”除了在行政手段上打压之外,还在经济上压制,“倘使其他所有办法都无法削弱‘工合’,国民党就会掏出它最拿手的政治武器----戴上共产党的帽子。”

书中手绘图

4.路易·艾黎在推动工合运动时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巨大作用,所以培黎教育随着工合运动的蓬勃开展而应运而生,成为工合运动的鲜亮篇章。格兰姆指出:“从理论上说,‘工合’是一种可以在劳动人民中自行展开的运动,可实际上它却是一场必须自上而下加以教化的改革。”格兰姆认为,与国民党想把“工合”转变成单纯的救济机构和政治门面不同,路易·艾黎及其工合进步人士坚持把国外的捐款用来兴办社会教育事业,特别是技工培训,这样“工合”的活动就不会局限在无法自立、靠救济金过活的手工业者上,而是能转变为一项能够独立发展并繁荣起来的运动。路易·艾黎希望通过兴办学校解决缺乏人才这一制约工合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宝鸡、双石铺、兰州,他兴建起了一些训练班,名为培黎学校。” “生源主要是‘工合’孤儿院中的孩子,有时还有生活无着的难民。” 其培养目标就是将他们培养 “成为新型的中国人,不以体力劳动为耻,而且懂得几种西方技术。”“他们会学习如何使用、维修、组装机械,而且必须学满几个工种的课程:瓦匠、木匠、电工、机械工。这样,他们就有了一技之长和自学能力。”“他们还学习语文要达到能每天读报的水平。有些人还学会了英语,能继续钻研技术。所有的人都要学点历史、地理、经济以及其他通识课程。最重要的或许在于积极思考的习惯:求知欲、乐观向上、可靠自信。有了这些品德,或许就能与旧时代传下来的不良传统做斗争了。”

书中手绘图

格兰姆·贝克集战争情报专家与作家为一身,故此对战时中国社会形态的观察,表现出特有的敏锐与深刻。格兰姆·贝克认为,只有看懂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活,才能看懂中国的发展与未来。他说,在读历史的时候,我对史家只顾大城市里的大事件的写法很不满意。我认为,对闻到革命气息的现代中国,更有意义的是了解不大引人注目的、更有中国特色的小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他跟随“工合之父” 路易·艾黎来到大西北的一个偏远的小镇---陕西凤县双石铺,这里的工合运动正如火如荼开展。通过长时间的与路易·艾黎朝夕相处,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工合运动不仅是一种战时经济运动,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的政治民主和社会变革运动。由此,他在本书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国民党败退台湾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获得独立解放是必然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就是对中国社会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文明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爱波斯坦曾评价说:“贝克的著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炽热的希望。他是一个心胸开阔、思想明朗的作家,善于逻辑思维讲求实事求是,掌握材料丰富详尽,把故事叙述的娓娓动听。”本书一个大亮点就是在生动的故事叙述中,穿插了100多幅作者自己的亲笔手绘图,把战时中国的社会形态表现的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其中的工合生产场景图,更是把读者带到了充满战斗激情的工合岁月之中去了。

作者: 路易·艾黎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