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史料文物>>历史资料>>影像资料>>正文

抗战歌曲《杜鹃花》的故事

作者:方引晴    文章来源:《两岸关系》2011年07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0

    淡淡的三月天,

    杜鹃花开在山坡上,

    杜鹃花开在小溪旁,

    多美丽啊,

    ……

这首优美动听的抒情歌曲,是上世纪 40 年代在华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抗战歌曲,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如今 70 岁以上的老人(当年的小学生们)很多还记得。我的广州同事中很多现在还会唱。前几年在温哥华友人家,提起《杜鹃花》,他年迈的老母立即就唱起来,说当年她在广州读小学时唱过的,还是小宣传队队员呢。解放后在大陆唱的少了,60 年代回老家惠来,听见外面有人用笛子吹奏这首歌,原来是一个小青年,亲人告诉我,他是方风巢烈士孙子。50年代,我曾看见在《解放军歌曲》杂志选登过,之后几近绝迹。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在卡拉OK的歌曲中发现有这首歌,在卖唱碟的商店里有这首歌,都是港台歌星唱的,大陆会唱的人不多。

笔者80年代赴港公干,探望家嫂一个亲戚——著名女歌唱家费明仪女士,谈及《杜鹃花》词作者是家父时,她激动地说,我们年年抗战纪念晚会都会演唱这首歌,今年他们叫我定节目时还有这首歌曲,我说每年都唱今年就换一个吧,如果知道是你父亲的作品,今年还会唱这首歌的。

在台湾,《杜鹃花》流传更广,60余年来长盛不衰,很多著名歌星争相演唱,还改编成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曲作者黄友棣先生,去年在台湾高雄去世,享年 100 岁。病重住院时,马英九先生亲自到医院探望,俯身握着躺在病床上黄先生的手,轻轻吟唱《杜鹃花》,陪同人员及医生护士一起吟唱,场面十分感人。

 

琼瑶的小说中也多有对这首歌的描写。我也多次读过一些那个时代人们的回忆文章,作者们好多都提到过对这首歌的喜爱,这首歌对他们的感动至今不忘。在海外,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出现这首美妙的歌曲。

这首歌创作于1940年的中山大学,那时中山大学已从云南徵江迁回湘粤交界的坪石一带。这里是五岭山脉之一骑田岭的南麓,山势险峻,北江支流武水绕山穿行,风景绝佳。看过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人,只要回忆一下那江边的竹林、江心的竹排就可感受到那如诗画般的情景。著名的“金鸡岭”矗立在江边,那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目前已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坪石是一个小镇,小镇依江迤逦而筑,中间一条小石板路,两边是商家,由于粤汉铁路的开通,昔日的繁华不再。文学院在当地叫铁岭的山下,每年到三月,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一片火红,煞是喜人,然而国难当头,诗人联想到的是峰火连天血与火的战场,如是写下这首新诗。

现在大家知道较多的是曲作者黄友棣先生,先生当年是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教师,29 岁,广东高要人。他回忆说,40年冬同事陈维祥先生送来一首新诗,说是文学院哲学系四年级学生方健鹏所作,诗句很纯朴。新诗触发了这位29岁年轻教师的创作冲动,如是一曲《杜鹃花》问世。当时中日战况胶着,而《杜鹃花》描述抗战时期一对相恋的青年男女,谈情不忘家国,姑娘要情郎在前方打胜仗,并待他凯旋归来之日,把杜鹃花插在他的胸前,而不是插在自己的头发上。这首歌轻松节奏的背后,蕴含了沉重的历史背景——歌曲中的情郎在烽火天边的战场中没有回来。41年春歌曲由省立艺专音乐科学生以无伴奏合唱演唱,“甚获听众之喜爱”。出乎意料的是,这首歌迅速从广东流传到广西,接着传到云南、成都,成了大后方青年学子最爱唱的一首歌。日后《杜鹃花》也成为黄友棣终生的代表作,直至今天,人们称黄先生为“永远的杜鹃花”,可见影响之大。先生49年后移居香港,就教于珠海书院,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退休后定居台湾高雄,晚年皈依佛门——园照寺,法号“融棣”,人称“音乐菩萨”,誉为“当代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是集作曲家、演奏家、作家、学者于一身的少数全能型音乐家”。先生于20105月走完百岁人生。

   然而对于这首歌曲的词作者,人们却知之甚少。方健鹏,兄弟四人排行老四,广东惠来(属潮汕地区)人。芜军是笔名,作此诗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文学院中共地下支部书记。他太太在农学院,也是中共地下党员,组织上叫她考农学院,便于今后搞农民运动。估计词曲作者并不认识,一则黄大师一直未提及,再则芜军是1937 年入中大,黄当时已是老师,他们且不在一个学院。1938年日军大亚湾登陆,10月广州沦陷,芜军并未随学校内迁,而是由党安排参加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抗先队”),分赴战地敌后,开展抗战的动员宣传工作。他们是在1938 10月底日军进逼广州沙河时,随队撤退到石围塘,再沿北江辗转到河源,开展发动群众宣传组织抗日斗争。他属“东江区队”,是区队中共支部委员、区队宣传部长。此期间与同在‘抗先队的太太结婚。1939年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接着发生“皖南事变”。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1940年“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被国民党取缔,被迫解散。根据“皖南事变”后形势的变化,我党在国统区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累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抗先队”被解散后,省委决定,动员“凡能复学的同志,都回大学去开展工作,在文化教育方面与国民党、三青团斗争,争取更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到我们这边来”。芜军及夫人是由特委书记尹林平同意派回中大复学,那已是40年的事了。在坪石各学院很分散,照说歌曲唱响后,两人会见见面,然黄大师一直未提及;作为地下党的一个负责人,不会在公众场合随便‘抛头露面’,可见他们可能没有见过面。

 

芜军年轻的时候就酷爱文学,好读书,喜欢新诗,经常写诗。他参加革命活动较早,1934 年在潮州金山中学读高二即参加学潮且为骨干,险被逮捕,后被学校开除,之后走上革命道路。他是在香港继续读完高中再考中山大学的,在中大时已是中共党员。复学回到中大文学院后,他发起组织“岭风文艺社”作为党的外围组织,举办诗刊《诗站》团结进步青年,宣传抗日,与国民党、三青团作斗争,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参加了‘东江纵队’投入解放战争。芜军当时的直接领导是中共粤北省委的张江明同志,他当时担任中共粤北省委青年部副部长,直接领导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八大学院的青年运动。张江明同志大约每隔两个月左右到坪石找芜军一次,在坪石小镇芜军租的房子二楼开会,布置工作。本人就在那时出生。解放后张曾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仍健在。

1942年发生“粤北事件”,粤北省委遭到破坏,中共南方局指示:党组织停止活动,“暴露身份的撤退到解放区,未暴露的自谋职业,等待时机”。芜军征得张江明同志同意,1943 年去了广西,在桂林两江师范学校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团结进步青年,宣传抗日。1944 年夏接组织通知,淮备与夫人同赴广东游击区,行前不幸遇难,一方面说是游泳不慎,另一方面说是为救游泳学生而遭不幸,而方并不会游泳,真实死因仍存疑。

被誉为南国诗人的芜军曾准备将自己近 200 首诗作出一部诗集,他的遇难也使所有的遗作并遗物一并遗失,目前仅在尚存的《诗站》及部分杂志中找到几首。所幸《杜鹃花》谱曲传唱,才得以保存。

在北国的太行山上,战士们高唱着“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激越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在南国高唱着“记起了战场上的情郎”,“摘下一枝鲜红的杜鹃,遥向着烽火的天边,哥哥!你打胜仗回来”。北方人豪爽南方人柔情,一刚一柔,杀敌报国的情操是一样的。

60多年过去了,父辈们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已走上幸福安康的光明大道,中华民族复兴指日可待。海峡两岸也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同根同源,通过不断地深入交流,只要两岸人民交往愈多,特别是文化交流与合作愈多,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也就会愈来愈融洽。《杜鹃花》这首深受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华人喜爱的歌曲,曲作者在台湾,词作者却在大陆。让两岸同胞一起来回顾、歌唱这首抗战老歌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写了以上《杜鹃花》的故事,何日再唱《杜鹃花》?这也就是本文作者——词作者的儿子作此文的一个心愿。

    链接合唱《杜鹃花》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bZXsriw7m8/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