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史料文物>>历史资料>>文字史料>>正文

抗战时期赣州的“工合”运动

作者:庄春贤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2/22

“东南工合”赣州办事处旧址(章贡区西津路原中华圣公会)。(资料图片

“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旧址(龙南文化街下西门土地祠赖屋)。(资料图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在后方重建中国工业,发展战时经济,增强抗日经济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周恩来、博古等中共领导人的积极支持下,1938年8月,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和爱国进步人士,在湖北汉口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9月,正是丹桂飘香之际,艾黎风尘仆仆到达赣州,筹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办事处(简称“东南工合”办事处)。时任艾黎秘书的蓝祥琼回忆:“1938年,艾黎来到了赣州,并同我见了面。第二天就参观了赣州的织袜子、织毛巾和磨角上的造船等行业的手工业生产。”“艾黎说,赣州的机器生产太差了,要用机器代替手工业生产。”之后,艾黎先后到于都、瑞金、兴国等县考察,在瑞金购买了苏区的脚踏印刷机圆盘,收集了瑞金、兴国等地苏区时发行的邮票、钞票等。庄春贤)

经过三个月的考察和筹备,1939年初,“东南工合”办事处在赣州西津路中华圣公会(现赣州染织厂)成立,艾黎任主任。办事处设有组织课、财务课、总务课、技术课,其主要工作是组织难民成立工业合作社,给予贷款、技术和合作组织的协助。“东南工合”办事处后迁至水东沿坳上。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江西省委、赣南特委先后派出一批共产党员和干部担任“东南工合”办事处和各县“工合”事务所的领导工作。共产党员孟受曾、薛扬、张石仁等先后被党组织安排到“工合”中工作。他们以“工合”的职业为掩护,开展抗日活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正如孟受曾后来回忆:“有一次,我在赣县水东乡沿坳村开会,到会的有薛扬、黄路平、李奕文、黎雪明、刘西庚等人参加,会议主要内容是研究党的工作和党员发展问题。晚上,组织上党课,宣传抗日,宣传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不久,中共“东南工合”支部成立,隶属于赣州市委领导,后来又成立中共“东南工合”工委。赣西南特委和赣州市委机关曾设在“东南工合”办事处。赣州市委在“工合”系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壮大了党的队伍。

赣南特委和赣州市委十分重视“工合”干部和社员的培养教育。在江西省委负责人黄道的支持下,从1939年8月开始至1940年4月,共产党员笪移今等人在瑞金县历任村办了3期讲习班,每期学员40多人,学习3个月,共培训了120多名“工合”干部。他们经过学习,有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要为建立3万所工业合作社而努力奋斗。此外,党员王诚、张云等负责在赣州开办机械训练班和女社员训练班,为“工合”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党组织开展有声有色的抗日宣传活动,提高“工合”干部和社员的思想觉悟。比如,派中共党员主编《东南工合》《工合战士》等杂志,开办“东南工合”夜校或识字班,定期举行时事讲座,教唱抗日歌曲,张贴抗日标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进一步坚定了办好“工合”事业的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下,赣州工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当时,赣州工业落后,交通不发达,但资源丰富。南昌、广州先后被日军侵占后,许多工业产品运不进来,市场商品奇缺,本地的土特产品又运不出去。“东南工合”办事处利用赣州资源丰富的优势,办起各种各样的合作社,如利用牛皮资源办起了制革和皮件合作社,生产出许多皮制产品;在于都办起瓷器合作社,生产出细瓷产品,满足人民生活用瓷的需要;赣州的油墨生产合作社,生产了大量印刷油墨,弥补战时空白;特别是赣州缝纫合作社,用国际友人的捐款买来棉絮缝制了1000多件棉衣,解决了新四军过冬的生活问题。

“东南工合”办事处在赣州全面开展组社工作,并且相继在赣县、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南康、上犹、大余、龙南、宁都等10个县设立“工合”事务所或指导站,发展了200多个工业生产合作社,3000多名社员。因此,“工合”生产品种繁多,从针纺织品到服装、鞋帽,从日用生活品到食品加工,从文具到造纸、印刷,从五金机械到采矿、交通工具等共40多种。这些产品,有的在当地市场销售,也有的销往外地,或运往抗日前线。

为了办好“东南工合”办事处,许多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艾黎回忆说:“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能办起来,都能坚持下去,很不简单,很不容易。”在艾黎的广泛宣传和动员下,一批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如旅加拿大华侨王毓麟、美国友人赖扑吾、英国友人霍克、奥地利友人严斐德、旅美华侨黄文玮等,他们分别担任了“东南工合”办事处的行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领导职务。斯诺曾赞誉中国“工合”“给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提供了工作和教育”“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合作运动的先驱”。

抗战时期赣州的工业合作运动,为团结国内外进步、争取海外援助,发展战时经济,安置难民和失业人员就业,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赣南日报》2022.3.2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