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史料文物>>历史资料>>文字史料>>正文

路易·艾黎与宋庆龄(一)

作者:王建明    文章来源:上海宋庆龄研究会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7/31

1927年来华之初的路易·艾黎

2017年4月21日正值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来华90周年纪念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贺信中指出:“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为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他和宋庆龄、斯诺等发起成立的工合国际,为支援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回信

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1927年来华,1933年与宋庆龄相识,两人自此结下跨越50载的革命友谊。1930年代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协助参与中共地下党组织革命活动,收留庇护地下党员,创办《中国呼声》杂志以唤醒国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携手发起中国工业合作运动,通过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国同盟,争取国际援助、进行抗战宣传、开展生产自救、援助抗日根据地建设以支援抗战,巩固经济国防。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共同倡导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致力于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促进中国与各国人民友好事业。宋庆龄评价艾黎是“新中国的一位诚实忠诚、不屈不挠的朋友”。

一、为中国革命吸引来华

1897年12月2日,路易·艾黎出生于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的一户教师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翌年(1916年),艾黎高中毕业,他自愿报名应征入伍,作为新西兰远征军步兵团的一员被派往法国前线参战。战后,伤愈出院的艾黎于1919年退伍回到新西兰经营农场。1925年,艾黎偶然读到报刊上有关中国大革命的报道,便决意前往中国,去探寻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1901年艾黎一家的合影,左起:姐姐格温、小弟皮普、大哥埃里克、母亲克拉拉、父亲弗雷德里克和路易·艾黎

1917年路易·艾黎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戎装照

1926年12月,艾黎结束了在新西兰莫瓦蒂亚的农场生活,几经辗转,终于在1927年4月21日平安抵沪。抵达上海的第二天,经友人推荐,艾黎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录用,担任工部局虹口救火会的小队长。10个月后,他被任命为火政处队长级督察,负责检查公共租界里工厂企业的防火措施。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同意路易·艾黎入职火政处的公函(上海市档案馆藏)

路易·艾黎担任小队长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虹口救火会(新西兰国家图书馆藏)

来沪初期,艾黎在写给家人的信里提到:“这里必定有一些坐拥巨资的人,许多古典式的豪宅就坐落于花园和林荫道中”,“但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辛勤劳作,比我们役使的马儿都不如”。通过实地走访,上海的贫富悬殊也让艾黎感到震惊。随着他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了解,艾黎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年半后,他打消了离开的念头,从此中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路易·艾黎(前排右二)任工部局火政处督察时与工作人员的合影

艾黎来华之初,正值中国大革命失败之时。艾黎从英文报刊上读到了宋庆龄的报道。当时身在汉口的宋庆龄拒绝出席汪精卫7月14日召开的“分共会议”,并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宣布退出武汉国民政府。同年8月,宋庆龄乘船转赴苏联,继续探寻中国革命的出路。

1927年宋庆龄在武汉留影

     1929年5月宋庆龄从德国转道苏联回国,6月1日参加孙中山灵榇移葬南京中山陵的奉安仪式。站在观礼人群中的艾黎,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宋庆龄,目睹了她进入享堂。在艾黎看来,宋庆龄是当时奉安大典“那一场面的中心人物”。在此前后,艾黎还通过阅读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千千万万中国人》和文森特·希恩的《个人历史》,对书中叙述的宋庆龄在武汉和苏联的个人经历有了初步印象。

1929年6月1日,路易·艾黎站在孙中山灵柩迁葬南京的奉安大典观礼人群中,第一次见到宋庆龄

(原题为: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创始人)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