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史料文物>>历史资料>>文字史料>>正文

路易•艾黎与福建长汀等地的“工合”运动

作者:康模生    文章来源:《福建党史月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6

“工合”是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简称,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和埃德加·斯诺(美籍)等倡导下,国内爱国人士宋庆龄、胡愈之、沙千里、陈翰笙、王炳南、吴去非、卢广绵等响应支持下组织创办的。对于创办“工合”的目的,艾黎明确地说:“是在中国城镇和农村,建立一条抗战时期的经济阵线,使受战争祸害影响从沦陷区转移来后方的农民和工人,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并将抗战进行到底。”

艾黎在国际上与英美一些政治人物有着良好关系,所以“工合”运动一出现就引起国际上的注意,并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援助,国内在武汉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在香港成立了“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从此,为支援抗战的“工合”组织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到两年时间,遍布中国解放区和国统区:在江西赣州设立了东南区办事处,在湖南邵阳设立了西南区办事处,川康设立了重庆办事处,西北设立了宝鸡办事处、洛阳办事处,浙皖设立了金华办事处,云贵设立了昆明办事处等。

路易·艾黎以“工合”国际委员会执行联络员和“国民政府行政院技术总顾问”的身份,殚精竭虑地组织发展中国的“工合”运动。长汀及福建各地的“工合”运动也都是由路易·艾黎亲手组织和发展起来的。

建立长汀与福建各地的“工合工合”组织

长汀位于福建西部边陲,是闽粤赣走廊,是抗日的后方,当时的同盟国美军在长汀还新建了一个空军基地。抗日战争开始后,内地一些军政机关、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福建内地、潮汕难民纷纷涌入长汀,汀城人口剧增二三倍,达到了10万人左右。如此多的难民,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就业?如何建立一条抗战时期的经济阵线支援抗日前线,将抗战进行到底?诸多的难题都亟待解决。同时,长汀这个抗日后方,具有很多有利条件,所以很快就引起了艾黎的高度重视。

19394月,路易·艾黎带领黄文炜(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蔡醒华(南昌人)、蔡慎聆(宁波人)等人,从赣州来到长汀城。当时国民党长汀县长黄恺元是个开明人士,经艾黎晓以大义后,不像别处国统区官员那样百般阻挠,而是派了“农合”指导员范绍康协助,所以长汀筹建“工合”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艾黎亲自草拟布告,阐明在长汀建立“工合”的性质和宗旨,号召失业工人、难民前来报名参加。布告一出,前来报名者日益踊跃。经过10多天的紧张工作, 193954日,“东南区工合长汀事务所”在汀城县前街修家祠(不久迁往席稿坪连邑公所)正式成立,路易·艾黎亲自担任“工合”长汀事务所主任(后由黄文炜继任),蔡醒华任技术员,蔡慎聆任会计,岳桂森任事务员。随后又增派工程师黄子民、机械师尹纳士(美籍)、技师石代遵(安徽人、交大毕业)等专家前来加强事务所工作。

事务所是“工合社”的组织指导机构,它指导社员根据社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帮助各单位制订业务计划、核放贷款、完备会计制度(大社派驻会计1人,小社几社合派1人)、进行财务监督;开展技术研究,帮助发展产品;举办社员教育和福利事业等事项。

艾黎将“工合”长汀事务所成立后诸多工作安排妥善后,又带领黄文炜、黄子民、石代遵、蔡醒华等人前往连城姑田,考察了姑田造纸生产情况,富有特色的姑田造纸给艾黎留下了深刻印象。接着,他们一行人来到了抗战时期福建的临时省会所在地——永安。在艾黎指导帮助下,同年5月,“东南区工合永安事务所”正式成立,张汝砺任主任。永安事务所开办了18个“工合社”,工作人员约170人,主要业务是修理汽车、印刷、生产动力油、酱油、雨具、木器等。当时福建省会迁至永安后,省内外各报馆、出版社纷纷迁往永安,永安成了东南文化中心,所以“工合”永安事务所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印刷业方面,承担了10多个报馆、出版社的印刷业务,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后,艾黎一行人又从永安前往南平,在南平建立了“工合”指导站,作为永安事务所的派出机构,主任陈文全(新四军军部电台工长,从上饶集中营暴动出来,新中国成立后任一机部科技副部长)。同时,艾黎在南平收购了福州沦陷前搬到南平、无力再内迁的一家机器厂和一家印刷厂,并将这两家工厂的机器,包括发动机、鼓风机、车床、钻床、钳床、刨床,印刷用的四开机、八开机、铸字机、画线机、各号中文铜模等40余部,全部运到长汀,并招收失业工人、难民70余人进厂。“工合”长汀事务所便组建了机器社、雨伞社,大大充实了印刷社。六七月间,艾黎一行从南平继续北上,经建瓯、建阳,到了闽北浦城。那里有许多从上海退下来的伤兵和难民,艾黎便把工作重心放到组织伤残军人的“工合”上。19397月,“东南区工合浦城事务所”成立,主任为潘先生,不久由林涧青(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接任,并兼任指导员。他们将伤残军人组织起来,办了10个“伤残军人工合社”(又称“荣军工合社”)。之后,艾黎从浦城绕道返回赣州,又将南昌沦陷前撤到赣州的一家染织厂的全套机器设备买下来,搬到长汀办起了西门染织厂。

19433月,基于1939年对连城姑田造纸生产考察的深刻印象,艾黎将他的得力助手——东南区“工合”办事处课长毕平非(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工合”协会代理事长)调到福建,担任福建省“工合社”视导,并负责筹建“工合”连城事务所。同年9月,“东南区工合连城事务所”在姑田镇正式成立,毕平非兼任主任,指导员许静(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吴知因(女,中共党员,由台湾义勇队转来),会计员袁昌硕,出纳员张国洽,技术员陈绍文、张伯桂,技工卢汝椿等,组建了12个造纸“工合社”和一个造纸实验工厂(由陈绍平主持)。

培训干部,推动“工合”运动发展

为了培养“工合”干部,推动“工合”运动的发展,在艾黎的组织领导下,于19396月至19404月,在瑞金历任村连续举办了三期“东南区工合讲习班”,培养东南区五省——福建、江西、广东、浙江、安徽“工合”事务所的指导员、会计员等。学员中有我党派去学习的同志,有“工合”基层社推荐的社员骨干,有从社会上招收的进步青年。每期学习3个月。课程有:合作概论、合作金融、合作指导、合作经营、合作社法、工商管理、合作会计、合作教育、经济学、社会科学概论、国际形势、日本侵略中国史及军事常识等。目的是使学员养成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养成纪律化的生活习惯;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养成深入民间的“工合”干部,使经济活动能配合军事需要。讲习班教职员有艾黎、笪移今、王毓麟、胡先行、黄路平、廖衡胜、孟受曾、颜思贤等,还有兼任教职员的范绍康、蔡慎聆、石代遵、黄文炜等人。

三期学习班共培养学员118名,其中福建省参加人数为24名,包括长汀学员13名——毛勋公、丘松生、修洪章、胡其煊、陈捷桑、傅维基、刘衍庆、卢启平、陈嘉鑫、廖歧、丘嘉德、王尔民、王建元;连城学员1名——项信喜;龙岩学员1名——蔡萍;闽侯学员7名——郑茂松、陈祥书、黄濂海、戴欣、林德源、林秋帆、林鸿炘;浦城学员1名——林静闲(女);永泰学员1名——黄大琰。福建参加培训人数之多,仅次于江西。“东南区工合讲习班”为福建“工合”运动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干部。

艾黎为了加强“工合”长汀事务所力量,从“东南区工合讲习班”结业学员中调来王尔民、修洪章、卢启平、刘衍庆等20余人担任各基层“工合社”指导员、会计员工作。

19425月,“工合”长汀事务所举办了一次“工合社员学习班”,城区社员全部参加了培训,利用每天晚上时间,学习了一个月。学习内容有:时事讲话、“工合”章程、会计常识、“工合”经营论、珠算、作文等。学习结束举行测验,并发给结业证书,还举办了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足球比赛等活动,还举行文娱晚会、演出活话剧、唱抗日歌曲、表演魔术等文娱节目,到会社员、家属及来宾200多人。通过培训,提高了社员对抗战的认识,学到了组织、管理和技能等知识,使“工合社”更加巩固,越办越好。

发展生产,支援长期抗战

福建的“工合”运动发动起来后,艾黎又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为支持帮助长汀“工合”生产,曾给予贷款13万元。长汀“工合”机器厂18匹马力的煤焦机,也是由艾黎从沿海抢救出来的柴油机改装而成的。艾黎从南平购买抢运到长汀的印刷机器40余部,是当时较为先进的印刷设备,加上汀城原有的毛铭新印刷所的铅印器材,使之成为邻近10多个县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一个印刷社。全社70多个工人,其中有许多印刷老工人在中央苏区时期为工农红军印刷服务过,还有10多个未公开的中共地下党员,毛铭新印刷所一度成为共青团中央《青年实话》的印刷所。随着厦门大学和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等高校迁入长汀,“工合”印刷社还承印了厦门大学等学校、团体和地方各种报刊杂志数以百种,如《厦门大学学报》、《唯力》杂志、《抗战》、《汀江日报》副刊《草原》、《中南日报》等,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制造“精神炮弹”的极大作用。

连城是沙溪(闽江上游)、汀江(韩江上游)和九龙江的分水岭地带,全境多山,盛产竹木,以竹为造纸原料,造纸业比较发达,因此连城“工合社”组建了12个造纸“工合社”和1个造纸实验工厂。主要产区是姑田、内山、屏山及北团四区。姑田产连史纸和道林纸,内山产贡纸和改良纸,屏山产京连纸,北团则产毛边纸。全年生产纸张达48000余担。产品价廉质优,供不应求,远销全国各地。

“工合”浦城事务所把伤残的官兵组织起来,生产军队日常用品,为抗战直接作出贡献。19397月,事务所与浙东抗日前线的某师联系,了解到前方缺乏鞋袜、毛巾、竹笠、药棉、纸张、卷烟和下饭用的咸菜等情况后,他们以突击精神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了配制品、缝纫、卷烟、印刷、纸业等10个“工合社”,拥有社员800余人。他们的产品源源不断送至前方,满足了部队的需要,给坚持抗日的前方军民以极大的鼓舞。

在艾黎的关怀帮助下,福建各地“工合”的生产迅速发展,产品不断供应军需民用,为支持长期抗战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当时,长汀“工合社”生产的斗笠和油纸、瑞金“工合社”生产的麻鞋、宝鸡“工合社”生产的军毯,成为抗日战士的宝贝,战士们一天也离不开它们。长汀“工合社”年产值达100万元,生产布匹、毛巾、袜子、皮鞋、皮箱、牙刷、肥皂、棉花、纸张、文具、油墨、浆糊、铁锅、切面机、烫斗、火锅、五金制品、电镀制品等大小数百种产品供应市场需求。长汀农村造纸“工合社”生产的毛边纸质量最好,最宜于写账文,故销路很广,远销南洋各地,在港穗市场首屈一指。

1940年秋,艾黎第二次来长汀考察。仅过了一年半时间,这时的长汀“工合社”已发展到34个。城区有油纸社、文具社、弹棉社、斗笠社、染织社、针织社、纺织社、卷烟社、缝纫社、锯板社等;农村有炼铁社、铸锅社、砖瓦社、榨油社、面粉社、炼糖社以及12个农村造纸社。

这次艾黎重返长汀是怀着重要意图的。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长汀地处深山密林,山高路远,地势险峻,日寇鞭长莫及难于深入,是名副其实的抗日大后方。所以他这次来,打算一旦赣州形势紧张,就将赣州东南区“工合”办事处搬迁至长汀。到了194410月,日寇大举南侵,赣州形势危急,赣州东南区“工合”办事果然迁至长汀,一直在长汀设立至日寇投降。

路易·艾黎为了办好长汀和福建各地的“工合社”,从19394月至1939年冬这段时间,他以长汀为中心来来去去整整有半年的时间,为长汀和福建各地“工合”运动的兴盛发展建立了牢固基础,长汀“工合”运动因此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福建“工合”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正如“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执行秘书陈翰笙(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科院院士、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在《工合:中国合作史话》一文中所说:“日本海军为了台湾海峡的安全需要,很早就占领了其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港厦门,福州也遭到日本人的入侵。只有该省西部的城镇,以位于多山地带,日本人不易深入占领,才安全地建立合作社。的确,福建‘工合’最好的事务所,就是位于最靠近江西边界的长汀。”抗战胜利后,各大中城市工业生产相继恢复,外地来的社员纷纷返回原籍,各地的“工合社”大部分解散,各区办事处、事务所相继裁并。而长汀“工合”由于其特殊条件,1946年后事务所继续工作,城区联合社、印刷社以及农村12个纸业社坚持办到1949年解放,后并入供销合作社。

“工合”运动在民族危难中崛起、艰辛创业,在抗日烽火中奋进,以独特方式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永放光彩,激励当今的我们万众一心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当年路易·艾黎为“工合”的发展所作的努力,曾受到毛泽东的赞扬,邓小平称艾黎为中国人民的“老战士、老同志、老朋友”,中国人民亲昵地称艾黎为“工合之父”。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之际,我们永远缅怀“工合之父”路易·艾黎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不忘他为抗日战争开展“工合”运动所作的卓越贡献!(原文刊载于《福建党史月刊》2015年第5期,作者康模生系中共长汀县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