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史料文物>>历史资料>>文字史料>>正文

书介:《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

作者:张占勤译    文章来源:兰州城市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26

编者按:《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是乔治·何克担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校长期间写的一部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工合运动发展历程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本书通过作者自述,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工业合作社的形式生产战略物资和生活物资的情形。工业合作社的成员们用生产的物资来支援前线、帮助难民,成为战时重要的生产基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40年代,乔治·何克著的《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一书在美国和英国出版,直到201612月,中文版才由北京出版社发行。他在该书中写道:中国,这是我生活过的全世界最好的地方。路易·艾黎曾为该书作序。

《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序言

路易·艾黎/ 张占勤/

我们面对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原先破坏这个世界的双手和大脑将不得不重新建设一个崭新的生活秩序。许多人将觉得这个转换很困难,但是全人类将需要一个新的理想,要用新的方法,他们必须有新的领袖——他们思路清晰,下定决心,艰苦奋斗。

面对千百万人的热烈欢呼,他们不会佩戴勋章,他们的名字可能不被圈外人所知,但他们是我们进入社会新纪元的中流砥柱。在这个充满恐怖的世界上,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随时准备用生命去殉他们的事业。

乔治·何克是一个有着不同寻常社会背景的人,他出身在一个强烈反战的家庭,是激进的老和平主义者穆里尔·莱斯特的侄子。早在瑞士国际学校学习期间,他就很叛逆。随后经过正规的公立学校学习,他考取了牛津大学。1937年大学毕业后,他乘船去美国,搭便车游览了美国的大部分地方。1938年来到上海,不久他穿过崎岖不平的小路又到了中国的西北,以后就一直待在那里。

我第一次见到何克是在汉口。那时他住在美国中华圣公会的一处住所里,后来他又成了美国一家新闻社的记者。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开始后,他是最早报道中国工合的外国记者之一。在中国全面抗战后的一年里,他满腔热情地奔走于各地,忙着采写新闻稿。193810月,日军逼近汉口,我去了陕西。而他直到汉口沦陷之后,才搭乘日本的飞机去了上海。印象中,他是身体健壮的小伙子,身着衬衣、短裤和草鞋。

我在位于宝鸡的中国工合西北总部收到他的一封来信,之前我有一年时间忘了他。他从上海出发,游历了日本、朝鲜和中国东北,进入华北,最后偷偷溜出北平参加了游击队。由于伤寒、洪灾和日军一次大规模的大扫荡,他滞留了几个月,然后徒步穿过封锁线进入了大后方,担任了工业合作社主任卢广绵的英文秘书。

卢广绵是一个知人善任、富有激情的人。乔治·何克通过他,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在刚刚起步的工合运动的曲折斗争中经受了锻炼。为了帮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他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在逆境中挣扎拼搏……他本来完全可以参加战地记者团坐等国际援助,过上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但他一直战斗在前线。他学说中国话,学得很地道。他还学唱他喜欢的中国歌曲。在工合组织的联欢会上,他多次应邀为大家演唱。一年后,他开始视察西北工业合作社,并写出了很有份量的调查报告。许多姑娘都对他有好感,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影响工作。

工合主办的培黎工艺学校的成立,给他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新一代的青年人介于世代务农的保守农民和掌握新技术的工程师之间,虽然他们住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但是他们渴望掌握使用机器的技术并拥有自己的组织。作为校长,他很快取得了成功。他团结中外同事,鼓励学生们在工合组织中施展才能。他把印刷厂交给学生们,并同他们打成一片。一些人来中国只是为了掠夺和侵略,而他则是一位真正给中国做出贡献的西方进步人士。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的荒芜之地变得芳草如茵。

这本书给我们娓娓地讲述了一个青年人,在中国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不断努力成长进步的故事。

19439月于陕西

我看到一个新的中国前言

乔治·何克/ 张占勤/

本书的许多地名没有被提及,部分原因是由于恶劣的战争环境不能暴露主人公隐藏的地点,部分原因是涉及到的许多地方是山区和小村庄。我旅行的大致轮廓这样的——

从北平南下,沿着日军控制的平汉铁路到保定府,然后进入国统区的广大农村,经过冀中平原,穿过铁路到达晋察冀边区政府和司令部所在地。然后往南,通过正太铁路到达娘子关,沿着晋冀边界迂回穿梭,到达位于晋东南的朱德司令部驻地。再往南到达黄河,在垣曲县渡过黄河,沿陇海铁路往西走到西安,再从西安到达中国工合运动的发祥地宝鸡。从宝鸡徒步巡视西北的各工合基地后,沿黄河溯流而上,一路翻山越岭,沿着丝绸之路到了兰州。而后又沿汉江南下,进入鱼米之乡的湖北,再北上渡过黄河到达洛阳,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游击队工业区。

本书讲述的重要地区——中国西北,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它曾作为民族矛盾和政治斗争的舞台而闻名于世。由于日本人对中国沿海城市的侵略,中国经济重心被迫转移到偏僻的内陆地区,西北地区最近才得以开放。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游击队和青年学生们一直在教育人民要为新生活而斗争。这里,作为受西方文明影响的现代生活与延续了几十个世纪的古老的生活并存,现代文明的种子也试图在此生长。由于上述原因,西北是我考察新的中国诞生的理想之地,这里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惊人的创造力。

我想做的就是深入到他们中间去,看看战争中他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去研究边区政府领导下的新的社会形式是什么?在封闭的村庄里,新的工业革命是如何开展的?我想知道的是,学生、教授、商人们怎么样与农民相处?农民工匠和从上海、汉口来的技工师傅的生活待遇怎么样了?那些曾经住在郊区的难民们生活得怎么样?部队里那些著名的小鬼长成什么样了?日本侵略军曾在中国烧杀抢夺、奸淫掳掠,如今那些日本战俘与中国的老百姓相处得如何呢?哪一首歌是人们最喜欢唱的?哪一种游戏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他们在抗战中还能坚持多久?农村真的能包围城市吗?

今后用不了几年,世界将比以往任何时候发展得更快,我们要善于应变。对于千百万富于个性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战争期间积累的经验铸就了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中国人民用4000年(译者注:作者笔误,此处应为5000年)的文明智慧抗击着亡国的灾难,他们已经找到了改造世界的办法,谁说这不可能实现呢?

乔治·A·何克于陕西宝鸡

:译者张占勤系陕西省翻译协会理事、宝鸡译协副会长、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