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史料文物>>历史资料>>文字史料>>正文

情系古丝道—访电视连续剧《艾黎与何克》编剧姚运焕

作者:屈军强    文章来源:《电影评介》1989年11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7

    由甘肃省话剧团与甘肃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连续剧《艾黎与何克》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那耐人寻味的细节、栩栩如生的形象、独具特色的风情和东西文化撞击的火花花,想必还在大家的脑海中回映。一日,笔者怀着敬幕之情,走访了该片编剧—甘肃省话剧团团长姚运焕。

 

    这位从事文艺工作近四十年的老同志,曾在话剧、电形创作上成果颇丰,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西安事变》在京演出引起轰动:《黄河飞渡》、《萨里玛坷》分别由长影和北影搬上银幕,夜得了观众的好评。

    知道了我的来意后,他沉思了片刻,为我讲起了他创作此剧的意念—

    “早在四十年前,我小学刚毕业,就听说有个外国人在山丹办了所学校,老师告诉我,要想学点东西,就得想法去那里。外国人办学校,又是半工半读,我觉得很新奇,但那必须有吃苦精神。后来,我还是上了普通中学。”

    老姚深情地回忆着:一九八四年冬,团里准备搞一部有西北特色的话剧,他与大家一块奔赴河西走廊,深入生活,挖掘素材。一日,走到了何克墓前,老姚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说:“对艾黎我们做了一定的宜传,但对何克人们却几乎不知其人。他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被英国一家杂志派往中国当记者。这位天资琳明、富有孩子般童心的青年人却放弃了他心爱的工作,一九三七年来到了山丹这个荒凉偏远的地方,乐此不倦地把知识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的贫苦孩予。七年之后,他又欺默地躺在了丝绸古道上,却一直无人问津”。

    老姚激动地说:“人类有许许多多美好、祟高的东西。有的已被人发现,有的还未被人们所了解,何克就是一位外国人能在风吹沙飞、啼饥号寒的荒漠上安心生活,确实不容易,他们这种以苦为乐,为中国孩子谋幸福的`奉献’精神,昨天、今夭、乃至明日,都会震撼人心,启迪有志者艰苦创业。这种精神也使我,从内心萌发出强烈的创作冲动.我了解他们,我就有责任歌项他们”。

    老姚满怀对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和他的朋友—英国青年乔治·何克的无限祟敬之情,挨冻受饿,踏遍丝绸古道,走访当年艾黎、何克的学生之后,仅用半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电视连续剧剧本。在北京的艾黎看了剧本后,很不高兴地对老姚说:“你有才华.应该写写中国四化中的人,写我们值得吗? ”从这句朴实的话语中,老姚更清楚地看到了艾黎老人博大谦逊的胸怀,坚定了为他们树碑立传的信心。

    老姚介绍到,该片八七年就开始筹拍,去年九月十六日正式开机.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青年讲师谢小晶。话及片中的两位男主角,老姚向我讲了一件趣事—《艾》片选演员很严格,作为纪实片,必须首先做到二形”似。为选演员,编导东奔西跑,毫无结果。如果在国外选.经济条件不允许,从国内找,太难了,没办法只好缓拍。去年四月二十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山丹举行艾黎骨灰安放仪式,并请他们的国外亲属朋友参加。当时,老姚也同车前去。在火车上,老姚发现坐在自己面前的两位外宾酷似艾黎与何克。他一打听,喜出望外,才知道一个是艾黎的外甥大卫·萨默塞特(现在山东烟台师院教英语),另一位是何克的外甥马克·托斯(现在芬兰从事种植草毒业)。经过协商,两位外宾欣然答应合作。想不到火车一行,

解决了摄制组的燃眉之急。

    谈到拍摄时,老姚说:山丹峡口条件艰苦,拍片时正是雪窖冰天,外国朋友和我们一样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农机站的办公室.他们说,你们为我们的前辈歌功颂德,我们晚辈吃点苦算不了什么。拍摄第四集“何克葬礼”一场戏时,场面大,镜头多,时间长,要求演员穿短裤。十一月的天气寒风刺骨,但演员们没有一个叫苦喊冷的,他们认真作戏,十分动情,戏拍完了,一个个成了僵人,只好连忙给他们披上大衣,冲杯热咖啡暖身。就是在这个环境中,两位外国非职业演员以强烈的义务感和对亲人内在气质的深刻理解,使艾黎、何克的形象丰满地矗立在了荧屏上,光彩照人。

    看看电视剧,人们都觉得该片在结构上有“风吹树叶,自成波澜”之感。老姚说,青年导演谢小晶很有心计,他没有玩技巧,也没有迎合娱乐片中那些“时髦”的拍法,而是老老实实作戏,原原本本反映历史,实实在在塑造人物,“以实求是”,一以实求似”,他用倒叙直述的纪实方法,把艾黎与何克创办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过程告诉给了观众,故事发展随“时”而流,以事而下,情节处理哀感动人,人物对话妙语解颐,地方特色别有情致。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