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史料文物>>历史资料>>文字史料>>正文

路易•艾黎心系山丹

作者:彭东军    文章来源:甘肃山丹培黎学校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18

           

1953年底,山丹培黎学校迁至兰州十里店,周恩来总理请艾黎去北京定居。在北京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山丹,眷恋着山丹。

他离开山丹后曾六次重访。他发现每来一次,都有新的变化迎接他。

艾黎是山丹变化的见证人。

山丹的山川是美丽的,还可变得更加美丽。

四坝滩是艾黎最乐于去的地方。他曾经和学校师生在这里艰难创业。今天旧貌变新颜,生产已成规模,看不到边的麦浪似碧波海洋,新建的电动水泵抽出的深井水保证了万顷良田的灌溉……

回到住处他仍然感慨万千,诗兴浓浓:

甘肃西部的山丹,

有一片

很大的平川,名叫

四坝滩,横躺在

滋润下面肥沃土地的灌溉系统之上;

长久以来,四坝滩是片荒地,

古老的森林伐完了,上世纪的战争

又把它破坏;我们的学员,努力奋斗

在这片土地上,为学校生产粮食……

1973年,艾黎重访山丹。那时候限制很多,老人家想见的人大都见不到。本想要去南关的山丹河旁拜谒他的亲密战友、已故的英籍友人乔治.何克,可是何克墓已毁于红卫兵之手。县上的领导向他解释,老人却说,“何克是个好人,抗日战争中,他在晋察冀游击区表现得十分出色,聂荣臻司令员、朱德总司令还会见过他”。艾黎回北京路过兰州小憩,对甘肃省委领导建议,山丹李桥水库要有泄洪设备,不然会有问题的。顺便也把何克墓遭破坏的情况做了反映。到艾黎再来山丹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坝的泄洪闸建起来了;何克墓修缮一新,而且由单墓改建成了陵园,于是吟诗抒发对挚友的一片真情:

好同志,

鞠躬尽瘁,

拼搏一世的好同志,

已化作一缕青烟,萦绕入云端。

晨曦丹霞,

团团,翩翩,

渺渺,灿灿。

来了,他来了。

车到山丹县人民医院门口,艾黎突然提出要进去看看。艾黎的这一要求不是瞬间的灵动,但给陪同的人来了一个措手不及。他们以为他要参观医院,显得有点尴尬。艾黎看出了主人的难为情便说,山丹办学的时候,首先是从这里开始的,那时候,我每天都要来这里的。大家只好就势而随。

顺着隍庙街步行,坐落在街道东头北侧的雷台已无迹可寻,原来的牌坊楼式的校门也已消失,但映入眼帘的那座四合院老房舍面貌如前。那是20多年前学校医院的门诊部和医疗室。他驻足凝视,心中暗暗涌起一股他人不易察觉的激动。老人很体谅主人的难处,这也不是他计划中访问的地方。

往事回眸的记忆战胜了时间产生的陌生,虽然时过境迁,但新的变化同样会给艾黎带来喜悦。

情的驱动,心的释然,意的真切,使艾黎回京后毅然将遗属做了最后的修订:百年后要回山丹四坝滩;在华工作的几十年中收藏的不少中国古文物全部捐献给山丹人民。

不久,近4000件文物分批全部运抵山丹。

甘肃省人民政府拨款在山丹兴建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198269日,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正式开馆,山丹人民有了这座文物陈列馆,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起源与发展,懂得我们的过去、今天与将来,从而达到早日实现四化的目的”。这里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观众来接受教育。有从全国各地来的也有外国朋友,有寻常百姓也有高端。

山丹人民也没有忘记艾黎,常派代表去北京看望他,走时带些这里生产的新产品。“不错,很好、很好,又有很大进步”。他还建议“在瓷品上要有款,印上‘山丹出品’,不然大家不知道这是哪里的产品”。他把客人带来的西瓜分送给宋庆龄、马海德、吴蔚然及其他朋友,并对他们讲,这是我的山丹老乡送来的特产。”

山丹离北京远,要来一趟真不容易。于是他领他们到处去看看。天坛、香山、森玉壶、香炉峰……,艾黎还为他们细细解说。

在驱车前往自然博物馆的路上,艾黎向故乡人介绍红寺湖、龙首山,讲述东水泉的高岭土、三岔口的石灰石、瓦窑沟的陶瓷史。

在展览厅里艾黎向客人讲述生态与人类的关系。当看到张掖黑河的演变图解时,他触景生情,马上讲述河西走廊久远的历史:“当时那里有茂密的森林,丰厚的植被,后来由于人们的砍伐,垦荒、生态失调、风沙代替了森林”。他一再告诉故乡的人:“要多种树,这不仅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还防风、改变气候。要告诉你们的县长明白这一点”。看完展览临出门时,在观众留言薄上发现一观众写了一条:“建议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也来看看这个展览”。艾黎马上说:“提了一条好建议”。他常鼓励故乡的同志:“山丹有希望,很有发展前途”。

艾黎在中国出版了大量著作。其中有很多涉及山丹。他的第一部著作《有办法》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山丹和山丹培校;《瓷国游历记》、《山丹史话点滴》、《山丹培校1948年概况》、《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山丹》、《山丹记录》、《山丹笔记片段》、《从牛津到山丹》等都是有关山丹和山丹培校的专著。艾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倾注了他对第二故乡山丹的刻骨铭心的情思。

艾黎说:“在山丹与青少年一起学习劳动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生活最丰富多彩的年代”。因此,他定居北京后,一直把山丹视为他的第二故乡念念不忘。

19841117日,艾黎《在山丹筹建培黎学校的设想》出台了。他正式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提出了建议:“山丹的迫切需要在于发展农业,改进畜牧业和林业的管理方法,但现在的初等教育没有开设这些课程,而且学校不能提供结合实际的训练,这影响了在这几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开发。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应在旧培校农场附近建立一所新培校。学员从现在的小学招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中等学校教学的学习任务。”他还说甘肃省政府为兴建文物陈列馆、图书馆已慷慨的提供了资金,同样也期待省政府帮助建起新学校,当然也需要援助。就如何办学,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想。

半个月后的122日,是路易.艾黎87岁的寿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会长、副会长和一部分工作人员捧着花篮和“寿比南山”的大蛋糕,向老寿星祝寿。这样的喜庆聚会已成了友协院内一年一度的例行事项。在会客厅里,艾黎和客人同唱《生日歌》,年轻人还互相打听明年艾老的打算是什么。有人说,他打算在山丹办第三件事,倡议恢复重建山丹培黎学校。是的,这是他的新计划之一,他就是这样一位永远有新事做,永远有做不完的事的人。

此前一天,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甘肃省省长陈光毅和省人大副主任李屺阳前往路易.艾黎寓所向他祝寿。会见中,路易.艾黎向甘肃省的领导提出了恢复重建山丹培黎学校的设想,几位领导听了后自然感到高兴,当即表示赞同。李屺阳考虑到李子奇、陈光毅他们两人分别是党政一把手,万事缠身,不可能抽出身来做这件事,相对而言她在人大常委会工作不是太多,由她来负责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李屺阳环视一下他俩后征询艾黎意见:“这件事就由我来办吧”。由于之前已建立起的互相之间的高度信任,艾黎马上说:“很好,相信你负责这件事一定会成功”。她还建议:学校考虑林牧范围小了一点,应加上“农”,农林牧不仅范围广也较全面。艾黎向在座的甘肃领导讲:“我打算向外募捐100万元”。陈光毅省长立即表态,省上也拿出100万元,这样大致可以达到建校的需要。100万元对甘肃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是建设一所面向农村、面向河西的新型学校,是很有意义的事,也是增进中新友谊的实实在在的举措。就此开始,李屺阳便全身心地投入山丹培黎学校的筹备工作。

大家知道,新西兰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是由路易·艾黎等一批主张两国友好相处的人士不懈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同样,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与甘肃省在1984年正式建立友好省市关系也是与艾黎分不开的。鉴于路易·艾黎对甘肃的贡献,李屺阳向甘肃省政府建议应授予艾黎甘肃省荣誉公民称号。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建议,很快被采纳。1985122日,路易.艾黎88岁寿辰这一天,副省长张吾乐受省长陈光毅委托,向老人颁发了《甘肃省荣誉公民证书》,并在省政府的决定中对路易·艾黎一生的活动和对甘肃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路易.艾黎没有忘记,当年他为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发动募捐靠的是宣传,这个方法在今天肯定仍然管用。

在和甘肃的领导协商确定后,他先着手编制了一个宣传册,他自己设计封面,书名就定为农林牧,三个汉字也出自他手。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艾黎提出要成立一个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筹建促进委员会。成员是路易·艾黎、乔治·海德姆(马海德)、李屺阳、王自刚(任秘书)、陈绮玲、崔岩、毛光友、段士谋、聂广沛、聂广涵、王延义、李建平。

宣传册对办学的目的、方针、教育宗旨、培养对象、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都作了详细的介绍,还附了一份学校建设项目及所需资金表。

1985116日,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成立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筹备委员会的通知》,除促进会中在甘肃工作的人员外,增加了甘肃省教育厅张文范、农业厅张文光、林业厅李卫方、畜牧厅沈蔚萱等。路易·艾黎、马海德为名誉主任,主任李屺阳、副主任崔岩、陈琦玲,秘书王自刚,委员10人。

10天之后,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就资金筹措、办校规模、学校性质、办学方向、学生来源与去向、学制、隶属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正在海南三亚鹿回头度假的路易·艾黎、马海德收到筹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后,对甘肃省政府如此之快就对建校问题做出决定,感到由衷的欣慰。

是年4月,山丹县人民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筹备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县政协副主席王克强到现场主持学校的开工建设,并抽调专门人员从事筹建具体工作。

筹建初期的几年中,学校先后收到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政府、友好团体、个人捐款,折合人民币148,4818.50元。其中新西兰的捐款达到70多万元,而路易·艾黎个人捐款就有30986元之多。新西兰总理戴维·朗伊派副总理帕尔玛出访中国时,在甘肃会见了山丹培校校长倪才旺,代表新西兰政府向学校捐款15万新元(折合人民币30万元),新西兰政府还专门设立艾黎基金会,支持山丹培校每年选派一名教师到新西兰深造,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负责每年向山丹培黎学校选派支教人员。艾黎好友、美国兰本达教授——按艾黎的话说她是“一位富太太”——19869月来华访问,艾黎约李屺阳在北京与她会面,会见中李屺阳向兰本达教授谈到山丹培黎学校的现状与未来。次年,兰本达以世界教育社名义,为学校两次捐款25000美元,还计划为学校捐建一所拥有300张床位的医院。不幸的是第二年她就病逝了。

早在学校土建工程开始之前,中国石油部就从长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无偿调拨汽车10辆作为对学校初步的支援,这解决了开始建校时的交通运输大问题。

在国内,除省政府的100万元的拨款外,从中央有关部委到地方有关部门在财力上的支持对学校的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一切都得从头开始,面临的困难是不少的。对此,李屺阳早有预见,在她的有效协调下,成立了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董事会。董事长由她兼任,董事由甘肃省计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委员会、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教育厅、张掖地区行署、山丹县、甘肃农大、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

1987421日,路易·艾黎来华工作60周年纪念日,重建后的山丹培黎学校正式开学。路易·艾黎晚年最后的夙愿在各级政府和中外友好组织、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变成了现实。

已是90高龄的艾黎在北京的寓所里兴奋不已,给开学庆典发来了热情洋溢的电报,表示祝贺:

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倪才旺校长:

四月的今天,是我们大家的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今天是培黎农林牧学校开学典礼的日子。为了把学校建设好,将会遇到许多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我们去完成,我们还必须依靠国际朋友的帮助,也要尽可能发挥我们自己的创造能力。为了今天,我将我全部的爱和祝贺送给你们每个人,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个新学生。他们已经变成一支为了实现甘肃省和广大西北广阔牧场的现代化而奋斗的伟大胜利军。

                     路易·艾黎于北京

                     1987421

早在1952年就跟艾黎相识,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又常与他在一起工作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刘庚寅带来了他离京前老人就有的嘱托和希望。

甘肃省常务副省长葛士英莅临山丹代表省政府祝贺学校胜利建成开学。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培校董事会董事长李屺阳是必定要到会祝贺的,这里面饱含了她对路易·艾黎的一片赤情,她用汗水亲手浇灌的这颗幼苗终于扎出了幼芽。她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省政府有关厅、委、办的负责同志也来了,他们大都是山丹培黎学校董事会组成人员。

坐在会场中间的是新学校的首届学生。同学们穿着艾黎为他们亲自设计的校服,戴着培校传统的长舌帽,左臂佩戴着“种草种树”的臂章,这也是艾黎为孩子们设计的,它告诉人们这些来自河西走廊20多个县市的孩子们将来会走一条与现代农业有着紧密联系的路,他们将会为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份落款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艾黎研究室的《请柬》送抵山丹培黎学校。请学校派师生代表去北京参加路易·艾黎90寿辰的庆祝活动。

19871129日凌晨,山丹培黎学校的两名学生、两名教师一行4人带着全校200多名师生员工对老校长艾黎的美好祝愿,登上70次客车赴京。

122日,教师马金龙、张教选(老培校校友、学校校医)和两名学生曹玉娟、李政提早前一天去看望老校长。他们把一幅展现培校历史风貌、充满老培校生活气息的国画《晨曲》摆在了老校长书房。当时艾黎还住在医院,下午友协将艾黎接到住所,他虽然重病在身,但清瘦的脸上仍然带着微笑,洋溢着对生活对未来的乐观。当对外友协章文晋会长把培黎学校师生代表介绍给艾黎时,他猛然从沙发上挺起身子紧紧地抓住了两位学生的手。学生李政对他说:“艾黎爷爷,我们代表新培校全体同学来给您祝寿,祝您生日愉快,健康长寿!”艾黎凝视着看两位学生惊喜地说:“你们是来自山丹学校啊!”他把李政拽在怀里亲热地吻了一下说:“你们是山丹的希望,甘肃的希望”。他一一问学生叫什么名字,家在什么地方,学校好不好,生活习惯不习惯,学习怎么样等等。他还嘱咐秘书李建平,明天给他们每人买一套运动服,一个书包,带他们去动物园看老虎、狮子,说着还学老虎叫了一声“哇----”。在场的所有人都开怀大笑,他也高兴地笑了起来,气氛非常融洽。艾黎对孩子们的热爱、喜欢和关心,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到艾黎爱山丹培黎学校、爱孩子的童心不减当年;对学校的发展寄予深切希望。

中央领导、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楚图南等前来祝贺,他们带来了中国人民对艾黎的衷心祝愿。艾黎把山丹培校的代表介绍给中央领导同志,领导们一一同老师、学生代表握手,并关切地询问学校情况。在欢快的气氛中,艾黎提出希望习仲勋担任山丹培黎学校名誉校长,习仲勋愉快地接受了艾黎的请求,并同师生代表一起在艾黎坐的沙发后面合影留念。习仲勋还向学校发去电报,希望全校师生团结奋斗,发扬老培校精神,共同把新培校建设好,为当地人民培养出他们希望的人才。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还和山丹培校的代表们一起联合起来为艾黎祝寿。当艾黎看到两位同学穿着新买的运动服时,兴奋至极,亲切地把两位同学拉到他的身边同唱《生日歌》还说:“很想到山丹去看看,但医生不让我去。你们回去后,代我向全体老师同学们问好。”两位同学还扶着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块印有印度医生柯棣华头像的瓷板,擦去浮尘,用颤抖的手交给张教选说:“希望你像柯棣华一样,为师生治病,为山丹人民治病”。说话间老人的眼里充满了泪花。

这就是艾黎,自己重病缠身,但他的心里想着的还是别人。19871227日,艾黎在北京逝世。

事业不以人的离去而搁置。路易.艾黎虽然走了,但培校事业在他的精神指引下继续发展。(来源: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作者: 彭东军,原题目为《纪念路易•艾黎》,内容有删减)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