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史料文物>>文物介绍>>正文

退伍证后的烈火人生

作者:赵谦玺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20

在山丹艾黎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张略微发黄,边缘轻度破损的英文文书——路易·艾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证。长26.6cm、宽19.4cm ,签发日期为1919年3月13日。退伍证是路易·艾黎的遗物,原藏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友谊馆,2016年6月移藏至甘肃山丹,现为一级革命文物。翻开这张104年前签发的退伍证明,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路易·艾黎年轻时一段激情燃烧的烈火人生。

路易·艾黎参加一战时的退伍证(正面)

路易·艾黎参加一战时的退伍证(背面)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德、法、英、俄等列强相继投入战争。作为英国的自治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参战,派到地中海战区的澳新军队组成澳新军团。澳新军团以顽强的战斗精神著称,因而经常充当先锋角色。小时候艾黎就有做职业军人的想法。一战爆发后,他的大哥埃里克应征入伍,后来当上了中尉,这让艾黎羡慕不已。他渴望能成为战死疆场,让自己名字刻在阵亡将士名录上的英雄。1916年末,19岁的艾黎中学尚未毕业就虚报年龄参军入伍。艾黎被编入新西兰远征军,随后被送到北岛的一个军营去接受军训。之后搭乘一艘旧客轮被派往欧洲作战,沿途在西澳大利亚的奥尔巴尼、南非的开普敦和塞拉利昂停靠,最后抵达英国。1917年10月,艾黎所在的部队到达设在索尔兹伯里平原斯令地区的新西兰基地营。几经周折之后,艾黎在1918年1月被派往法国,编入驻伊普尔突出部的第l坎特伯雷团第12纳尔逊连。当地每天都在进行炮战,炮弹轰占着荒无人烟的地面,形势十分险恶。与艾黎同船去的许多人战死了。作为通讯兵的艾黎,经常在震耳欲聋的炸弹、炮弹和空中呼啸的机枪子弹中绕过冻僵的尸体,越过一个个炮弹坑,从一站去另一站。由于在前线时得了严重的痢疾,又两次中过毒气,艾黎成了病号,身体十分虚弱。换防后,在圣玛丽·夏佩勒休整了大约一个月。1918年3月至8月,艾黎所在的部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双方伤亡皆极为惨重的阵地战——索姆河战役。在法国索姆河上阻击德军的战斗中艾黎先后两次受伤。1918年8月,艾黎所在的营参加了向法国农村地区进军的联合大部队。在攻占阿韦纳城后,艾黎的连队在一座更大的城市巴波姆前挖战壕。艾黎和几名军士多次被派出去侦察敌军的主力在哪里。在一次侦察巴波姆火车站行动中,德军的机枪子弹射在艾黎他们卧倒的地面前方的一堆铁轨上,好几个侦察兵受了伤,但他们得到了所需要的一切情报。由于圆满完成侦察任务,艾黎获得了军功章。

路易·艾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军功章

接下来部队向康布雷推进时,在与敌人的阻击战中,艾黎受了重伤。他被从坦克射来的子弹击中,子弹从大腿进入穿过臀部从脊骨旁射出。像死人一样的艾黎,在阵地上阵亡将士堆里待了一夜之后,被自己的部队挖了回来。1918年11月,参战各方签订了停战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手术后刚刚康复的艾黎与其他人一起去伦敦庆祝。看着眼前的情景,艾黎“既为厮杀已停止而高兴,又十分害怕比生命更宝贵的同志情谊很快就不存在了”。艾黎在《自传》中写道:“同志情谊是前线教给我的一种东西。当我们尽一切力量互相帮助时,几乎忘记了自己。在这方面我们有些杰出的榜样,特别是我们的小队长,那个半毛利人半中国人的哈里·托马斯。他对大家爱护备至,为我们树立了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同志的绝好楷模。”艾黎对哈里·托马斯的崇敬,使他产生主动接触中国人的意愿。虽然幼年时艾黎听过一些华人移民的故事,但真正接触中国人,是在欧洲战场上遇到了中国劳工军团。在埃塔普勒基地营房外的一个酒店里,他和两个中国人彼此用结结巴巴的法语友好地交谈,并争着付酒水钱。艾黎说“他们是我们生平中第一次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会晤的中国人。”这是艾黎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中国的北方人,他“第一次对中国是怎样的国家略有所知。”艾黎逐渐恢复健康后,同大部队回到新西兰。离开家17个月后,平安回乡的艾黎受到家人的热烈欢迎,实现了他从军的梦想。回到克莱斯特彻奇后,艾黎与老同学杰克·史蒂文斯在莫瓦蒂亚河谷的塔拉纳基开了一处牧场。在牧场艰辛的劳动之余,艾黎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一份《奥克兰新闻周刊》,几本简装小说,一本《圣经》,一份《新西兰农业》杂志是他仅有的信息来源。在他秉烛夜读时还不时关注着中国的讯息。在牧场里度过六年孤寂与奋斗的生活后,艾黎决定去中国—一个被革命震撼的国家。在中国他参加赈灾救济、发起工业合作社运动、创办培黎工艺学校,为世界和平奔忙,在这里奉献了六十个春秋后,长眠在了中国甘肃的山丹县城。当时光的镜头拉回现实后,战火已经平息。这份一战退伍证明正在讲述的是路易·艾黎架起的中新友谊之桥的故事,讲述的是中国甘肃山丹与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塞尔温区建立的友城故事和跨越万里的文化交流的故事。人类文明的发展证明,化干戈为玉帛后,世界交流的故事会更精彩!

来源:山丹艾黎纪念馆2023.4.17,作者赵谦玺系山丹艾黎纪念馆研究室主任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