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深切怀念>>正文

讲述中国的路易•艾黎

作者:路易•艾黎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3/03

艾黎从小就喜欢就阅读文学和历史作品,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由于他勤奋的精神和丰富的经历,积淀了丰沛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艾黎在中国和新西兰等地总共出版了70多部书籍,其中除13种英译中国旧体诗和现代诗选以外,写作主题广泛,涉及中国古今、在中国及邻近国家的旅行、国际问题和国际会议、甚至中国的陶瓷和京剧。1972年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授予艾黎文学荣誉博士学位;1983年艾黎被中国笔会中心接纳为第一位外藉会员。由于在创作和翻译上的卓越成就,路易•艾黎与沙博理、戴乃迭被誉为“新中国三大国际翻译家”和介绍中国的杰出作家。

耄耋之年的艾黎依然坚持写作

笔耕不辍,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1953年,艾黎到北京定居,开始了他作为“和平与友谊”使者的生活,把介绍报道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作为自己新的工作。他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和平会议,广交世界各国朋友,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发表演讲,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各国打开了解新中国的窗口,加深各主要国际组织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国际友好事业发展。

为了真实而全面地向世界宣传中国,他坚持到全国各地考察调研访问,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既有城镇,又有乡村,把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报道文章和书籍,向中央相关部门建言献策,用客观报道和新旧对比的方式,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他经常在外媒报刊上发表朴素真挚的诗作,翻译出版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以加强和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

艾黎一生著作等身,其作品以诗歌、散文、日记、回忆录等方式,记录了他各个时期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见闻。《有办法》是艾黎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第一本书;《六个美国人在中国》介绍了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卡尔逊、史迪威和马海德6个美国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探索创造性教育纪实》提出了创造分析、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瓷国游历记》则是艾黎几十年研究中国陶瓷的一部心得之作。

他每年把自己拍摄的中国少年儿童照片制作成别致的圣诞卡,配上一首表达美好新春祝福的诗,寄给他的朋友。他经常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香港的报刊上发表朴素真挚的诗作,翻译出版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以加强和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他有著作53部,译作13部,共66部作品,其中一本《中国见闻》近600页。艾黎通过他的那支勤奋的笔,为中国结交了无数的好朋友。

路易•艾黎《瓷国游历记》

诗情迸发,为新中国抒写赞歌

艾黎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形式参差不齐的诗句,随着我的手指拨动打字机的键盘,像阵风或火山般迸发出来。我把诗歌作为记述我日常的事情和想法,描写使我深感兴趣的人和地方的一种便利的方法。在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中,诗,成为他最熟练地用以抒发感情的写作形式。抗战时在为“工合”奔波的旅途上,思绪纷飞,激发起点点诗情的火花;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参观考察途中,触景生情,凝结成朵朵美丽的鲜花。

艾黎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他用自己充满诗情的笔讴歌勤劳善良中国人民,向世界宣传新中国崭新的面貌;他的足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深入挖掘、研究和整理中国历史文化,尤其喜爱中国的古典诗词,翻译出版了杜甫、李白和白居易的诗选集,其后,又发表了英译《胡笳十八拍》及少数民族的诗歌选集。

艾黎中文诗选

他在《艾黎诗选•前言》中写道:“世界上也许没有其他国家会有如此丰富的材料宝库,使诗人能够从中获得灵感。纯朴的农村青年正在创造他们的生活;高山、森林、大河、古庙,构成了风景的画卷;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令人惊喜;无数嫩绿的新草萌生于荒芜的土地。诗的源泉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我写这些诗,主要是为了抒发我对中国可爱的山山水水,我对中国人民史诗般的劳动斗争所怀的一些感情。”他生前仅诗集就出版18部,还有大量未及发表的手稿。

艾黎英文诗集《越过中国蓝色的群山》

艾黎一直都保持着写诗的习惯。他认为只有写人民和人民的生活,诗歌才有意义。《大雪压青松》《献给奥蒂鲁阿的诗》《好风集》等诗集,抒发了他对中国的山山水水、对中国人民史诗般的劳动和斗争胜利的赞美之情。

为了将中国古代诗歌优美的写意和针砭时弊的精髓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艾黎专门拜师和虚心请教来访的朋友,常常工作至深夜。他把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艾黎英译的《杜甫诗选》

艾黎去世时,几乎一无所有,他把一生中一点一滴积累的价值连城的文物早就捐献给了山丹人民,留给我们的只有一本《艾黎自传》。在这本自传中,艾黎记载了许多为中国革命作过贡献的外国朋友的事迹,而对自己的功劳却只字未提。

作者:路易•艾黎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