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深切怀念>>正文

想起艾黎 想念艾黎

作者:白晓霞    文章来源:兰州城市学院官方微信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7

           

山丹的六月,正是“焉支山上胭脂花”的美好季节。安静的黄昏,淡淡的轻风,我郑重地去瞻仰路易·艾黎的陵园。

院子里清洁净朗,艾黎和他的战友乔治·何克的坟墓静静屹立。默默的拜谒中,忽闻雀鸣枝头,我想,此时这两个异国的老人也在含着微笑感受这片和平土地上那温馨的夏意吧。

风吹着静默的墓碑,落日洒金,为碑上的字镀上了淡淡的光晕,弥散着关于往事的鲜活气息,于是,在这个金色的黄昏,艾黎的生命历程如一卷带着墨香的老书本,在我面前徐徐打开:

1897年出生于新西兰斯普林菲尔德。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纯真的笑脸不谙人事。

1927年来到中国上海。一个气宇轩昂的青年,善良的眼睛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1944年来到甘肃山丹。一个成熟稳重的实干家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脚踏实地的帮助着贫困的西部人。

1953年将培黎工艺学校迁往兰州易名为兰州培黎石油技工学校,一个踏实有为的名誉校长,继续发着光热。

1987年辞世后葬于山丹。一个爱心广博的老人,长眠在了他挥洒血汗的中国土地上。

我,一个普通的兰州城市学院人民教师;我们,一个奋进的兰州城市学院人民教师的集体,2006年,我们以精诚团结的方式与艾黎创办的学校相遇、相知、相亲、相融。

这样的缘分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珍惜!更让我们产生前进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品读这段描写他贡献的文字:“1944年艾黎从他创办这个学校的所在地陕西凤县双石铺来到甘肃山丹。那时,他已经有16年在中国生活的经历。在这之前,艾黎在上海,武汉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方工作过。他的组织能力和人道主义精神在工作中得以体现。他所创办的工合运动成为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一股力量,他的名字也由此在中国广为流传。他从洪灾和饥荒中挽救了无数条生命。”

这简短的文字朴实无华,映照着一颗伟大的心灵,“国际主义精神”是对艾黎抽象的夸赞。而现在,我想起这段文字时,我面对的是山丹街道,想到的是兰州街道,艾黎走过的所有地方,现在到处都是和平与繁荣,看啊,幸福的母亲带着孩子的场面格外温馨;听啊,安闲的老人拉家常的声音格外慈祥。在这安定祥和的生活画面的注解之下,68年前艾黎为中国人所做的一切慢慢地清晰起来,他奔波的身影是那样鲜活,他呐喊的声音是那样有力。

是的,爱心的付出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把自己的青春、热情乃至生命都无私奉献给一个相隔万里的陌生国度,是一种纯粹的高尚,他的心灵,一定透着水晶般的光芒。对此,有一篇游记这样写道:“从新西兰基督城驱车50公里,到达斯普林菲尔德,这个雪山脚下宁静秀丽的小镇就是路易·艾黎的故乡。车刚一进城,便看到路边一个醒目的标志:路易·艾黎纪念园。绿草铺地的纪念园正中,是一尊石像,表现的是路易·艾黎当年在山丹培黎学校向孩子们传授知识、技能的情景:艾黎脚踏草鞋,手中握着一本书,他身旁两个孩子牵着羊,握着角尺,脸上充满欢快,眼望前方,含着希望。石像左下角刻着两行小字:路易·艾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如今的兰州城市学院芬芳遍地,数千师生在这里团结奋发、激流勇进,艾黎的手脑并用、创造分析,艾黎的关爱生命、追求光明将在这里发扬光大、永不凋零!

                               20071114日初稿于兰州城市学院

                                  20151027日修改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