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主任:黄孟复
主任:石 虹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学术交流>>学术研讨>>正文

海伦·斯诺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张超男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8/31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海伦•斯诺的研究已40多年。国内对海伦的研究也从最早的极少数人问津,发展到90年代的复兴,迎来当下的黄金时期。本文将对与海伦•福斯特•斯诺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的数量、发表时间、类型、作者、同一事件出现频率等进行分析,从宏观角度勾勒出海伦研究近40年来的发展进程、特点、趋势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海伦·福斯特·斯诺;期刊论文;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引言

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1997)是上世纪30年代叱咤风云的美国女记者。她最早向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她在斯诺访问陕北之后,冒险飞越西安古城墙到红区采访。继斯诺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之后,海伦接着发表了《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幕》),进一步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状况,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她的经历坎坷曲折,她的生活苦乐兼容,她的性格刚柔相济,她的识见富于前瞻,她的文笔神采飞扬,她的作品历久弥鲜。[1]本文之所以从80年代开始研究,是因为国内对海伦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的,到1997年她去世时才开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次,是因为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上世纪80年代大都与世长辞。此外,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从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海伦。“在国内学者的代表作品中,从海伦对延安的采访到工业合作化运动,从海伦的新闻修养到对其作品的分析,从海伦与学生运动到中美文化交流,研究已经从新闻学和文学的角度延展到历史学、国际关系、政治学等各个领域。”[2]然而,与国内对埃德加•斯诺的研究相比,对海伦•斯诺的“丰功伟绩”还未得到充分的挖掘。

二、20世纪80-90年代

(一)研究论文总体特征本时期发表的期刊论文,多属于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的资料多是第一手资料,是作者亲身经历过,或是直接参与过的重大历史场面的论述。1985年发表在《瞭望周刊》上的文章就直接节选了部分安危先生翻译的海伦•斯诺的作品《一个美国女记者在中国的冒险》,整篇六大部分刊登的都是海伦自述她1937年延安之行的传奇经历,讲述了她在西安被软禁,到在肯姆普顿和埃菲•希尔的帮助下从西京招待所定计出逃,到最后虎口脱险顺利到达三原,再到她在“红星闪耀的地方”(1985/42)采访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区人物,最后在西安与埃德加相聚的冒险历程。再如资中筠1997年发表在《百年潮》上的《忆海伦·斯诺——不寻常年代的一次不寻常访问》,该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了1972年海伦再度访华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它是从作者的视角做出的对于海伦的评述(当时作者被指派负责为海伦全程陪同,处理一切接待事宜)。期刊文章与海伦的作品和其赠送的资料相关。1987年,白孝琪发表在《新闻知识》上的《<海伦·斯诺在中国>在西安展出》,文中讲到在海伦·斯诺八十寿辰,访问延安五十周年纪念之际,“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举办了《海伦·斯诺在中国》的展览,展品中许多珍贵资料都是海伦赠送的。其中有1936年鲁迅与斯诺的谈话纪录稿,茅盾、肖红、肖华、肖乾、孙席珍等革命家和作家的亲笔信件。同时,还有海伦自己未发表的文章、信件,斯诺西北之行采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时用过的采访包和钢笔、采访记录、贴身文件袋、“工合”证章及“工合”生产的毛毯、皮鞋等,整整有几大箱。 1992年,《毛泽东的故乡》在武汉出版,随后的论文中都会提到这部作品。1994年,尹均生教授还专门发表了论文《海伦·斯诺与<毛泽东的故乡>》,细致讲述了海伦撰写《毛泽东的故乡》的写作缘由、写作经过及相关内容的描述。期刊作品大都是在论述海伦在华前期(1930-1940)的事迹,如1997年资中筠发表在《百年潮》上的《忆海伦·斯诺——不寻常年代的一次不寻常的访问》,论述了海伦1972年重返中国的经历。其他人在谈到此处时,大都一笔略过,尚未有详细的叙述。

(二)研究成果对比分析

90年代的期刊论文与80年代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90年代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开始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述,而不像80年代的刊论,把海伦旅华十年中最大的几个历史事件放在一篇文章中进行论述。1994年,王长生与赵淑云在《党史博彩》上发表《西安事变前后的海伦·斯诺》一文,着重叙述了西安事变前海伦就当时时局问题和政府的内外政策对张学良的采访以及后续的报道,以及西安事变后针对前苏联塔斯社对张学良的不实报道,海伦所做出的种种努力。1999年陈龙娟在《党史研究与教学》上发表《斯诺夫妇与中国工业合作化运动》一文,集中详细地论述了斯诺夫妇如何兴办工合、对其宣传报道、以及对其蓬勃开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三、20世纪80-90年代与21世纪前十年

20世纪80年代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研究焦点集中于西安事变、延安采访、创办工合组织、参与学生运动等事件;20世纪90年代则更多的集中于对海伦·斯诺作品的解读;进入21世纪,研究开始出现转向,主要集中于对长征、红军将领、新闻和文学、个人友谊和中美友谊的解读。鲍世修发表在《军事历史研究》上的《海伦•斯诺女士对中国红军将领采访报道的重大时代影响和历史作用》(2007/04)中写到:“海伦•福斯特•斯诺女士对中国红军将领的采访报道及其所形成的精神文化成果,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即舆论宣传功能、历史留存功能和思想品质教育功能。而上述这三方面的功能今后一定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并将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进一步发展再做贡献。”[3] 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真挚朋友,国际知名的美国传记作家,《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通过在延安为期4个月的采访,对中国红军一些高级将领的国家民族观念,放眼国际的视野,党性修养,政治品格,道德风范,军事指挥才能,带兵用兵习惯乃至个人生活爱好等多个方面深入了解后写就的采访实录,以别样的方式诠释了长征胜利的奥秘。[3] 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对海伦·斯诺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以宣传介绍和资料整理为主的纪念性文章。而进入2000年以后,各地、各机构、组织等开始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通过纪念海伦,宣扬她的精神,激励未来一代对这种精神的传承,以此来欢迎更多的“海伦·斯诺”宣扬中国精神,使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2001年,陕西设立“海伦·斯诺新闻奖”,奖励那些为弘扬斯诺精神,传播中美友谊以及对外宜传工作中做出成绩的新闻工作者;2002年,首届全国大学生“海伦·斯诺翻译奖”竞赛则是为了激发青年一代,主要是在读大学生(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对海伦·斯诺精神的传承。 19世纪80-90年代对海伦·斯诺的研究学术性较弱,有的是根据第一手材料,却未注明出处;有的是根据资料翻译的译文,比如1988年刊载在中国记者上的《永远闪耀的红星》就是一篇直接由海伦执笔,安危翻译的为纪念埃德加《西行漫记》发表50周年的纪念文章。具有一定学术性的代表性的论文包括熊建华发表在《福建党史月刊》上的《海伦·斯诺与中国革命》(1988/01);张文琳发表在《党史资料与研究》上的《海伦·斯诺在西安事变前后的活动》(1987/05);资中筠发表在《百年潮》上的《忆海伦·斯诺——不寻常年代的一次不寻常访问》(1997/03);赵晓莉发表在《文博》上的《海伦·斯诺与“一二·九”运动》(1998/04)。

四、论文发表时间特点

期刊发表数量的多少多与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相关,每逢海伦·斯诺周年纪念日的年份,海伦·斯诺研究主题的期刊发文数量就会增多。通过从知网上查阅相关的80年代至今的期刊论文会发现,有很多期刊集中发表在这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如1987年,1997年,2007年,其中1997年的期刊论文数量最多,其原因莫过于1997年1月11日,海伦·斯诺这位杰出女性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麦迪逊镇去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许多她生前在中国的好友、研究者或相关机构等都发表文论以纪念。再有就是1938年埃德加的《西行漫记》中文译本出版。每逢纪念年份都有论文发表,如1988年、1998年、2008年。埃德加·斯诺于1972年2月15日逝世,因此2002年,2012年都有纪念文章。海伦在埃德加·斯诺旅华期间不仅仅是他的妻子,而且是他《西行漫记》的“忠实助手、合作者、第一位读者和评论者。”(引1997/01斯诺婚姻与文学创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

现阶段,就笔者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国内对海伦•斯诺的研究只走了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只触及其表,还未深及其里。通常只有学术界人士和对海伦·斯诺进行专项研究的群体或组织,发表过对于海伦•斯诺研究的期刊论文,对她本人、作品及事迹的研究成果还未普及到普通民众。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向公众普及这方面努力。其次,虽然国内对海伦•斯诺的研究涉及面很广泛,但多数期刊论文还未达到学术层面。所以,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最后,国内对海伦•斯诺的研究虽已迎来一抹曙光,但尚未进入“井喷式”阶段。结合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需求,对海伦•斯诺的研究还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如通过微信、微博、影视、直播课堂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手段及网络平台宣传海伦的形象,引起国内外的焦点关注。对海伦•斯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利用外媒更有力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有着现实性的启示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尹均生.中国情结书写传奇一生—纪念美国记者、报告文学家海伦·斯诺逝世十周年[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2]鲍世修.海伦·斯诺笔下长征胜利的奥秘[J].军事历史,2016(05).

[3]鲍世修.海伦·斯诺女士对中国红军将领采访报道的重大时代影响和历史作用[J].军事历史研究,2007(04).

(本文发表于2017年4月《青年文学家》,总第612期,作者张超男系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中公教育)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7号

    技术支持: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办公地点: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